宝宝打疫苗后发烧了!怎么办? 宝宝出现分离焦虑,怎么办?
宝宝打疫苗后发烧了!怎么办? 宝宝出现分离焦虑,怎么办?,
下面给大家讲解“宝宝打疫苗后发烧了!怎么办? 宝宝出现分离焦虑,怎么办?”的知识,本站信息仅供大家参考哦!
温馨提示:本文章素材来自网络收集整理和聚合(内容观点不代表本站的立场),本站只是一个免费信息分享网站,文章仅供阅读参考用途,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196594267@qq.com 核对后马上删除,谢谢!
宝宝打疫苗后发烧了!怎么办? 宝宝出现分离焦虑,怎么办?,
宝宝打疫苗后发烧了!怎么办? 长江日报-长江网3月29日讯 4个月大的宝宝接种了百白破疫苗和脊灰疫苗,第二天体温突然升到38℃,新手宝妈在家慌了:宝宝这是什么问题、要赶紧跑医院吗? 通过网络“在线问诊”,得知可先在家观察,宝妈还是心里忐忑:宝宝打疫苗后为啥会发烧,会影响宝宝健康吗?家长要如何应对? 在长江网的在线问诊版块,不少市民对宝宝打疫苗后的反应提出咨询 且听武汉儿童医院儿童保健专家刘华的分析: 【编号:45343543545疑问】 打疫苗后 宝宝为啥会发烧 这得从疫苗的原理说起。疫苗相当于微弱的病原体,通过口服或注射进入人体后,身体的免疫系统会立刻识别病原体并产生相应的保护性抗体。今后再遇到同类病原体,身体就会自动启动防御功能。 如果宝宝在抵抗“入侵”的微量病原体时,免疫系统激活后会释放一些致热源,就可能出现低烧。短暂低烧是正常的。 在“打不过”或“太强悍”的情况下,也可能会出现38.5℃以上的高烧,就得赶紧就医请“外援”。 在长江网的在线问诊版块,不少市民对宝宝打疫苗后的反应提出咨询 【编号:45343543545关注】 这几种疫苗 “发烧指数”相对偏高 医生们根据临床经验推断,这几类疫苗接种后,引起宝宝发热的可能性相对偏高:百白破疫苗、麻疹、流脑、乙脑疫苗。 不过,打疫苗后是否会发热,因人而异,这与宝宝的健康状况、营养状况都有关系。 理论上说,绝大多数的疫苗接种后的反应是轻微的,不会产生严重伤害。 【编号:45343543545辨别】 这几种情况 要赶紧跑医院 综上所述,宝宝打疫苗后,如果24小时内出现38.5℃以下的低烧,或伴有轻微烦躁、哭闹、呕吐、腹泻等情况,属于接种后轻微反应,一两天后就消失,不必过于担心。 家长只需给宝宝多喝水、多休息、适当穿衣(帮助散热)就行了。饮食方面推荐稀饭、面条、鸡蛋羹等易消化的清淡食物。 但是,如果宝宝出现以下情况,家长要格外关注,及时带宝宝就医: *出现38.5℃以上的高烧,超过48小时仍不退烧。尤其是3个月以下或有高热惊厥史的宝宝; *宝宝出现精神差、排尿减少、脱水、腹痛、严重呕吐腹泻、抽搐、严重咳嗽、呼吸困难等情况。 【编号:45343543545防护】 接种前多留神 接种后别搓洗 带宝宝打疫苗有讲究,刘华提醒家长,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接种、接种后做好防护工作,很有必要。在当下特殊时期,带宝宝外出还要做好防护工作,尽量别让宝宝接触公众场合的公用物品,回家及时清洗、消毒。 ☆接种前 1.带好宝宝的预防接种证和免费接种服务手册; 2.接种前一两天给宝宝洗澡,保持接种部位清洁; 3.换上干净、宽松的衣服,便于露出接种部位; 4.尽量避免宝宝在睡眠状态中接种疫苗; 5.向医生说明宝宝的健康状况,如身体不适,要和医生确认补打的时间。 ☆接种后 1.接种后留院观察30分钟方可离开。服完糖丸、轮状疫苗30分钟后再喂奶、喂水或其他热的食物; 2.离开时请给宝宝穿好衣服,谨防吹风着凉; 3.接种当天避免羊肉、鱼虾、海参等饮食; 4.24小时内洗澡时不要搓洗接种部位,避免弄湿,以防感染; 5.接种当天尽量多喂水,2—3天内避免剧烈运动。 【编号:45343543545提醒】 这些情况下 宝宝暂不宜打疫苗 预防接种能有效提高儿童免疫力、抵抗疾病,但如果正赶上宝宝出现下面这些情况,暂不宜进行预防接种。家长不妨先咨询医生,在医生的指导下个性化安排。 1.接种当天,宝宝腋下体温超过37.8℃; 2.宝宝出现重度营养不良,严重佝偻病、贫血等; 3.宝宝正在腹泻; 4.宝宝近期受过外伤或做过手术; 5.宝宝是过敏体质或患哮喘、荨麻疹,且处于过敏发作期; 6.宝宝患严重皮炎或有皮肤感染、湿疹; 7.宝宝患有心脏病、肝炎、肾炎、活动性结核病; 8.宝宝腋下或颈部淋巴结肿大; 9.宝宝有脑病或神经系统损伤,如脑炎后遗症、癫痫; 10. 神经心理发育迟缓的儿童; 11.宝宝防御机能不健全,患有免疫缺陷病等。 (记者王春岚 黎清 祁燕 唐智峰 通讯员高琛琛) 【编号:45343543545编辑:付豪 赵可】 什么是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是指婴幼儿因为跟父母或者平时主要照顾者分开时会出现焦虑、不安或者不开心的情绪。 宝宝什么时候会出现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是宝宝发育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的心理变化,最早 8 个月左右的宝宝就会开始有分离焦虑的表现,多数会在一岁左右出现。 刚上幼儿园的宝宝由于换了新环境,而且第一次长时间跟父母分开,也会表现出非常严重的分离焦虑,一般宝宝 3 岁后分离焦虑的情况就会慢慢好转。 为什么会出现分离焦虑? 因为一岁左右的宝宝认知和心理发展还很低,没有思考能力,所以当大人走开时,他们就会以为大人不见了,就会害怕,从而表现出焦虑的表现。 婴儿分离焦虑的表现 婴儿分离焦虑主要表现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 1. 反抗阶段 父母表示要离开时,宝宝常常嚎嚎大哭,又踢又闹的,紧紧黏着父母,不愿意分开。 2. 失望阶段 宝宝通过哭闹来表现自己不安、不舍的情绪后,依然看不到父母时,就会陷入失望,哭闹会减轻,表现为安静的抽泣,也不理睬别人。 3. 脱离阶段 经过适当地安抚和引导后,宝宝会开始接受别人的照顾,正常的吃东西,玩玩具。 婴儿分离焦虑的原因 1. 宝宝性格内向,社交少 一些性格内向的宝宝,特别是爷爷奶奶带大的宝宝,缺少独立跟其他小朋友交流的机会,长此以往,宝宝会更加内向,害怕社交。这样的宝宝一旦跟父母分离时,所表现出来的焦虑症状会更加严重。 2. 宝宝依赖性强,自理能力差 由于很多父母对宝宝的过度溺爱,使得宝宝的生活自理能力很差,不会自己吃饭、穿脱衣服等,一旦离开父母后,宝宝很难独自面对生活的问题,从而会产生更多的不安和焦虑。 3. 周围环境的变化 当宝宝突然换了一个新环境,比如搬家或上幼儿园,陌生的环境会让宝宝缺乏安全感,更容易出现分离焦虑。 宝宝分离焦虑的缓解 1. 提前准备安慰物 平时妈妈们在陪着宝宝时可以准备一个玩偶一起跟宝宝玩,这样以后如果要离开宝宝时,可以让这个玩偶代替自己陪着宝宝。 2. 正式告别并告知再见时间 妈妈要离开宝宝时,要正式跟宝宝说再见,并且告诉宝宝你多久回来或者多久来接她,要悄悄地走,否则宝宝会更加不安。 3. 告别后要果断的离开 不要因为宝宝的哭闹而回头,否则宝宝会觉得他的哭闹可以挽留妈妈。 4. 带着正面情绪离开 离开宝宝时要用轻松愉快的情绪跟宝宝告别并离开,否则母亲恋恋不舍的表情会影响宝宝情绪。 5. 转移宝宝注意力 当宝妈们要离开时,其他看护人可以用食物或者玩具来转移宝宝的注意力。 6. 不批评宝宝哭闹 当妈妈离开时,宝宝会哭闹是因为他感觉到没有安全感,所以这时不要批评宝宝,其他看护人可以把宝宝抱起来,安抚和鼓励他,告诉他你会一直陪着她。 如何预防宝宝分离焦虑? 1. 玩躲猫猫游戏 宝宝通常三个月大的时候就会认人。这个时候就可以开始跟宝宝玩躲猫猫游戏,让宝宝对分离有一个慢慢的适应时间,这样宝宝就会知道妈妈不见了还是会再回来的。 而且躲猫猫的时间也可以随着宝宝的年龄增长不断延长,这样以后如果妈妈以后要出门时,可以跟宝宝说我们来玩躲猫猫游戏吧,宝宝就不会觉得是要跟妈妈分离了。 2. 降低亲子依恋强度 为了减少宝宝对父母的依赖性,平时生活中要适当地放手,让宝宝自己玩玩具或者换其他宝宝不熟的人陪宝宝一会,然后妈妈可以在其他房间里做事。刚开始时间分开要短一些,然后再慢慢延长,这样可以让宝宝逐渐适应独处。 3. 形成新的依恋关系 分离焦虑主要是因为宝宝突然离开平时自己习惯依恋的人时出现的不安全感。所以宝妈们平时不要一直陪着宝宝,要让宝宝多跟其他看护人互动,以建立亲密关系。 4. 培养宝宝生活自理能力 宝宝上幼儿园前,家长要提前锻炼宝宝的生活技能,比如自己上厕所、穿衣服、吃饭等能力。否则宝宝上幼儿园后看到别人都会,就自己不会,就更加排斥去幼儿园了。
宝宝出现分离焦虑,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