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普通人有哪些机会? 普通人被网暴如何自救?
2022年,普通人有哪些机会? 普通人被网暴如何自救?,
2022年,普通人有哪些机会?
2012年,微信推出朋友圈和公众平台。
那时的我,在南方,还是一位品牌广告人,服务鞋服品牌等。同时,在业余时间,我组织着一个当地广告人的学习社群“意会”,并且计划要做一件和文化创意相关的事。
2013年,我在用微博和QQ空间的同时,增加了微信公众号的阅读,并逐步把计划的方向更聚焦于从事和移动互联网有关的事情。
那一年,我写道:“享受的日子过去了,该吃苦了。”
2014年,我开始了在微信上的创业。8月4日,个人公众号“念念回响”诞生,源自“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我发表了第一篇文章。“念念回响”4个月后,写到第49篇之后,终于在10月13日开始记录活动或课程笔记。
2015年,我的女儿降生,取名“念念”。在各种尝试包括移动电商、O2O等之后,我决定专注于公众号。
7月,我注册公司,重新注册了名为“笔记侠”的公众号,一个专注于新商业知识干货共享的新媒体,这是一个纯粹的笔记型知识管理平台,每天为-1~6岁CEO们提供第一手知识笔记。
慢慢地,笔记侠由一个普通人,变成了不普通的一群人,我们现在在全国有4300位以上的笔记达人,我们也成为了李开复先生口中的:“笔记侠,能规模化整理成高质量的文字。”
2022年1月21日,也就是今天,公众号粉丝马上会突破200万。开年之际,我有很多话想和大家说。
很巧收到微信视频号官方「八点一刻」团队的邀请,我将在1月25日20:15在视频号:笔记侠进行一场直播。
欢迎来我的直播间,一起来聊聊2022年的新机会,过去和未来都有哪些利好,以及我们要怎样来迎接它们。
发布于:北京
普通人被网暴如何自救?
一位女儿,想给老父亲送一份烧好的饭菜,可因为疫情交通管制,外卖小哥一路辗转,27公里的路程走了近4个小时才把饭菜送到。
女孩想转账表达感谢,小哥拒绝了,女孩于是给小哥充了200元话费作为感谢。
新闻传开后,多数关注点还是赞美小哥的善良朴实,但也有一些网友执着于“200元话费”——认为女孩给外卖员的报酬太少。
4月6日,网传这名女孩不堪网络暴力轻生,官方消息如下:
、
近期诸多令人忧伤的故事中,女孩的去世是最刺激我的。
疫情下的“精神透镜”
以前看到过一个理论,说网络负面信息会带崩人的情绪像是某种步入互联网时代的“千年虫”。因为在传统社会中,我们的人际交往是有限的,如果没有互联网和发达的交通,祖辈们一辈子或许也只能认识几百人而已。
所以从前的人们会更认真地对待每一段人际关系,投入更多的情感,也更重视来自熟人的反馈——也就是说,从前我们大多数人的情绪信息码只不过是“三位数”。
这也是为什么初代网络大V很多都遭遇了抑郁症等情绪问题,因为在获得“10万+”的同时,他们也收获了数以千万计的“黑评论”,更见识了光怪陆离的争论和攻击。
有大V曾经说过,“1000条评论里997条是夸你的,3条骂人,只要你想不通,晚上就因为那3个人睡不着”——这里就有个情绪处理迭代的问题,适应网络时代的言论环境、降低网络反馈在自己“信息系统”中的权重,几乎已经是媒体从业者的必修课。
实际上,随着95后“互联网的原住民”的成长,大部分年轻人对互联网舆论都是有一定的认识的。可知道归知道,素人真的一头扎进铺天盖地的负面信息完全是另一回事,不是所有人都能崩得住的。
《开端》悲剧的原因之一就是“网暴”造成的。
五年前王萌萌因为坐交公车时突然情绪激动要求下车,遭遇交通事故身亡,可意外发生后,人们还觉得她自私耍赖的举动危害了整车人的安全,死了也是“该死”。
其实当时车上有一名王萌萌的校友,亲眼目睹了王萌萌下车的真实原因是遭遇色狼猥亵,校友却因为舆论压力迟迟不敢说出真相,因为喷子们说了,她要是在车上没制止,和帮凶没有分别——她将会成为下一个被网暴的人。
对于这次风暴中心的小姐姐来说,疫情的极端情况成为了舆论的放大器。平日里,网上是网上,放下手机我们还有线下的生活。但疫情封控期间,线下的生活是一间无聊的屋子、短缺的资源和各种烦心事……
大家抢菜在网上、查看核酸信息在网上、与人沟通求助也在网上。在这个特殊时期,互联网比平时更深地侵入了现实生活,或者换句话说,线上线下的两个世界重叠的部分更大了。
是叮咚小哥这个“网上的人”提供了温暖的帮助,社区工作者作为“网上的人”平时负责各种信息传达和提供服务,疫情之中“线上线下”的界限变得模糊,让我们不自觉地增加了来自“网友”的反馈在情绪系统中的权重……
我想这是为什么,这时候来自网络的恶意比平时更容易压垮一个人的情绪。
原本一个温暖的疫情中热心助人的故事,只因为吹毛求疵的恶意和不负责任的情绪宣泄,生生变成了悲剧,这也需要我们正视互联网舆论的能量:它可是是救人的方舟,同样可以是杀人的利器。
这个跳楼的女孩,有点像是放大镜下被炙烤的蚂蚁。互联网与现实两个世界的交叠,构成了刺激情绪的放大镜,疫情中的人们本就暴躁、易怒、总想喷点什么,比平时更容易在互联网上吹毛求疵地寻求发泄。
那些在网上肆意宣泄的情绪可以杀人,这我们早就知道,可就是这样任凭它杀死了一个又一个,这一定是有问题的。
我并不是在说,互联网上不能批评。契诃夫在《第六病室》中说得好:“遇到卑鄙,我就愤慨。看见肮脏,我就憎恶。”但网络舆情本就鱼龙混杂,造假与反转屡见不鲜,我可以理解对一些“正能量”的怀疑态度,但手握舆论放大器的网友们,是时候学着甄别愤怒的对象了。
敢于对强势的决策者、大型法人和资源的掌握者金刚怒目,这才是舆论正义和功能性的表征;对于舆论场中原本弱势的自然人,或者常说的“素人”或者基层执行者,舆论需要严格的自我约束。
普通人不完美,也不需要完美,放大他们的瑕疵,将他们强行拉近“两个世界”交叠的放大镜下,结果就是全世界目睹着他们像被阳光炙烤的虫子一样痛苦地挣扎。
凝视是会杀人的,被放大的凝视所带来的精神痛苦,真的不必用一条条鲜活的生命来说明。
普通人被网暴怎么办?
疫情至今,已经发生过多起网暴事件。前年,一个成都女孩因为确诊新冠前到过美甲店、电影院,随后又去过多个酒吧,确诊后女孩一夜之间成了散播病毒的罪人。
恶毒的言语接踵而来,有人质疑她私生活不检点,有人攻击她的长相,女孩不得不在网上澄清自己并非有意散播病毒,并且向成都市民道歉。
今年三月底,网友“王铁梅女士”因为在自己的微博上同情小区里无家可归,被“驱赶”出小区的出租屋阿姨们,遭到了小区邻居的人肉和网暴。
有业主从他的微博发现他是同性恋者,把他的微博推到他家人面前,强行帮王铁梅在亲人面前出柜,或者骂他“死GAY”……试图想让“王铁梅女士”在现实中的小区消失。
“王铁梅女士”选择以战斗的姿态回击。
他向整个小区发出檄文,掷地有声地问:“在我没有错误的情况下你们都企图颠倒黑白给我扣各种帽子,假如你们像我一样掌握大量证据,你们会不会因为自己一时爽快就随手摧毁别人?”接着,他以一己之力掀翻了整个小区。
一人之力,掀翻整个小区?
可是又有多少普通人,能拥有“王铁梅女士”这样的战斗力呢?
E姐结语:
作为普通人,不幸遭遇不明恶意,就算没有“王铁梅女士”这么刚,我们也并非只能默默承受,此处分享一个普通人“应对网暴”tips:
1、对自己微博进行评论筛选,关掉私信,减少接受外界信息。
2、各个网站平台都设有举报入口,针对用户名誉权、肖像权、隐私等权益纠纷都可以进行举报,多用投诉和举报功能,通过这种方式反映给网信部门或者网警。
3、如果谣言和攻击进一步发展,可以求助律师和互联网法院,及时固定证据,并要求微博提供网暴者UID及真实姓名电话等信息。同时把律师声明或者起诉状通过媒体或平台认证的当事人微博发出来。
4、可以愤怒,但不要害怕,不要自责!尤其不要去针对键盘侠的指控反省自己,或者去解释!普通人没有经受专业的危机公关训练,容易在慌乱中发言让键盘侠抠更多字眼,做更多文章。说多错多,不如不说,拉黑举报加提告三连走起。
5. 最好的方法是拔掉网线,不听不看不想,大多数键盘侠都无法爬出屏幕,三次元的生活会治愈你,最重要的是,键盘侠们很快会找到下一个目标,从而忘记你。
今天的话题是:
你会怎样面对网暴?
来评论区说说吧~
发布于:广东[db: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