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发布违法信息,一旦发现永久封号,欢迎向我们举报!
百科|常识分享
分享各种百科|日常
17常识网 > 餐饮行业新闻资讯 > 百科|常识 >  外屏微信内屏多开,618爆款折叠屏,OPPO Find N2系列适配很走心 写在微信朋友圈十周年:不断变小的朋友圈 你对谁可见?


  • 【莆田鞋厂家分类】
  • 【奢侈大牌包包厂家分类】
  • 【潮牌奢侈服饰鞋子厂家分类】
  • 【名表厂家分类】

厂家货源分类区域

外屏微信内屏多开,618爆款折叠屏,OPPO Find N2系列适配很走心 写在微信朋友圈十周年:不断变小的朋友圈 你对谁可见?

发布时间:2024-09-30 12:25:56  来源:互联网整理  浏览:   【】【】【

外屏微信内屏多开,618爆款折叠屏,OPPO Find N2系列适配很走心 写在微信朋友圈十周年:不断变小的朋友圈 你对谁可见? 

外屏微信内屏多开,618爆款折叠屏,OPPO Find N2系列适配很走心

折叠屏手机,在各大厂商的努力下逐渐发展壮大,在有更多产品可选时,不少风评极高的手机也加入到当下的618大促中。其中OPPO Find N2系列被用户与大咖推荐,低至5999元入手的折叠屏手机不仅价格亲民,更因为良好的适配带来了更好的折叠屏体验,甚至成为同类产品的标杆。

(OPPO Find N2系列火爆618)

OPPO Find N2 Flip:3.26英寸大外屏适配到位,刷微信小红书很顺手

作为618最受欢迎的折叠屏产品之一,OPPO Find N2 Flip以5999元起的售价给人亲民的第一印象,而实际的产品体验更让用户圈粉。

(OPPO Find N2 Flip)

根据描述,OPPO Find N2 Flip是一台「可以折叠的轻薄智能机」。如展示所见,191g的OPPO Find N2 Flip不管是折叠还是展开形态都能单手使用,且6.8英寸的三星E6 120Hz内屏用起来跟一般直板手机无异。

(OPPO Find N2 Flip搭载6.8英寸120Hz三星E6内屏)

最重要的是,OPPO Find N2 Flip的外屏,不像一般折叠屏手机一样是「装饰品」。3.26英寸外屏除了能看天气、自拍以外,还能刷小红书视频,微信卡片的适配更带来了语音回复、朋友圈浏览、公众号文章阅读、秒抢红包、刷码支付等体验,不用打开内屏就能操作的属性让手机圈粉无数。

(OPPO Find N2 Flip外屏适配微信多功能)

OPPO Find N2:7.1英寸「小平板」,低至233g机身操作很友好

另一台618热卖的折叠屏手机OPPO Find N2,归类于大折叠屏品类,但与OPPO Find N2 Flip一样,这台手机的专属设计与其他产品大为不同。

(OPPO Find N2)

首先是适配。5.54英寸的外屏日常可当做小屏手机使用,而7.1英寸的三星E6 120Hz内屏,接近1:1的设计方便双开,平行视窗的双屏应用就像是两台直屏手机同时显示的效果,观感更加和谐。而且快捷手势操作如双指分屏、四指浮窗也好学易用,上手难度极低。

(平行视窗与双指分屏功能可提高办公效率)

同时,OPPO Find N2不会有同类折叠屏手机「用一会就不想用的」厚重体验。这台手机重量并非250g,也没有达到300g,最低只有233g。低至233g的OPPO Find N2甚至比iPhone 14 Pro Max还要轻,再加上小巧造型,单手握持相当顺手。

(OPPO Find N2重量最低为233g,单手握持较舒适)

OPPO Find N2与OPPO Find N2 Flip,作为折叠屏手机在设计上十分超前,从轻量化设计到外屏功能定制,OPPO力图将更方便好使的折叠屏产品为用户所用,而且低至5999元起的价格也让消费者以更低成本入手。618期间的OPPO Find N2系列仍在现货销售,OPPO Find X6系列、OPPO Reno10系列也在热卖中,喜欢的朋友可关注!

发布于:山东


写在微信朋友圈十周年:不断变小的朋友圈 你对谁可见?

十年,一个人可以安稳成长,度过他的青少年时期。但在这个时间刻度内,作为普通人,我们同样能感受到时代的变迁。对于微信朋友圈来说,它的十年随着一个个大小版本的变化,反映了这个时代朋友圈用户的酸甜苦辣,这是一部生活的变迁史,也是一部大众的情感史。

4月19日是朋友圈十周年,CNMO推出“微信朋友圈十周年”系列专题报道,与你谈谈朋友圈的那些事儿,本文的话题为“不断变小的朋友圈”。

2012年4月19日,微信4.0版本带来了朋友圈,用户可以在里面发布文字,并分享图片、音乐。在此之前,类似的平台并不是没有,微信“同门”QQ就有QQ空间,其功能之丰富比之朋友圈有过之而无不及。

但十年后,当频繁的网络社交归于平静,朋友圈似乎不像当初那样无可替代了。没错,好奇心和窥探欲驱使我们点进朋友圈,但也只是雁过留痕,仅此而已。今天,并不是少数人如此想。

那些“逃离”朋友圈的人

你永远不知道你的微信好友在干什么,他可能正在翻看你最近发的一条朋友圈,但永远不点赞,也不作评论。

朋友圈“三天可见”

在朋友圈,很多用户将光标划向了“三天可见”。

去年1月份,在广州的微信之夜上,腾讯副总裁、微信创始人张小龙说,每天有10.9亿人打开微信,其中7.8亿人进入朋友圈,1.2亿用户发朋友圈。也就是说,大概有六亿人在朋友圈闲逛,他们只看不发。张小龙还透露,可能有2亿以上的用户在朋友圈设置“三天可见”。

张小龙(图源网)

“朋友,何必如此见外?”

但在社交网络时代,大多数人更想为自己的隐私设置一个“保质期”:“你三天前早干嘛去了?”

有一首诗歌,也许可以很好地表达“三天可见”用户的部分心境:

你务必在雏菊尚未全部凋零之前/赶快发怒,或者发笑/赶快从箱子里找出我那件薄衫子/赶快对镜梳你那又黑又柔的妩媚/然后以整生的爱/点燃一盏灯/我是火/随时可能熄灭/因为风的缘故。

很多微信用户认为,朋友圈变质了。

在微信一百多个大大小小的版本变迁中,朋友圈的功能在不断调整。但让人觉得有用的功能最近几年并不多,除了2017年上线的“允许朋友查看朋友圈的范围”这一功能外,就是后面的撤回朋友圈重新编辑、删除好友评论等。

微信朋友圈微商广告

真正让人觉得朋友圈背离初衷的是后面兴起的微商广告,即便微信官方曾有过整改,但收效甚微。有消息称微信正在测试朋友圈折叠功能:如果好友短时间内连续发布多条状态,朋友圈内容就会被折叠;如果你的好友多数是微商,那朋友圈可能满屏都是折叠内容。但这其中又涉及到算法的问题,究竟哪些是正经的朋友圈?哪些是微商内容?官方能不能准确界定?

其实,对于那些“逃离”朋友圈的人来说,更重要的是心态的变化在起作用。人是奇怪的动物,渴望他人了解自己,敏感而多疑,同时又非常注重自己的隐私,总会留有一片高地让自己独处。因此,一些朋友圈注定是一场献给少数人的狂欢,属于一种有选择的倾诉。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些年变的不是朋友圈,而是我们中的大多数人。

“不给谁看”“不看他”:少数人的狂欢

尼采曾说,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将是对生命的辜负。

很多朋友圈用户认为,在阅读的碎片化时代,像“秋天的第一杯奶茶”这类营销式文案毫无意义,它只是一种不痛不痒的“作秀”;我们没有必要挂在朋友圈上,频繁发朋友圈等待他人的点赞和评论。

朋友圈“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图源网)

营销式的朋友圈文案的确令人反感,但有时候,真实的记录何尝不是一种生活,何况朋友圈的初衷就是分享。每个人都渴望表达,只不过表达的方式各有不同,有的人就恰好喜欢发朋友圈。

在早期朋友圈(微信4.2 for Android)里,官方增加了“选择可见范围”选项。在那个远古版本中,朋友圈发图可选择可见范围,评论回复功能也刚刚上线。这些功能来自于用户的诉求。

微信4.2 for Android(图源:微信官方)

而随着我们朋友圈的关系越来越复杂,更多人期待朋友圈能屏蔽掉一些好友,选择性地分享生活。于是,2017年,朋友圈提供“允许朋友查看朋友圈的范围”功能,其中有最近半年/最近一个月/最近三天/全部四个选项。多年以后,有2亿多用户选择了“最近三天”可读。

如今,用户发朋友圈几乎可以“私人定制”。在朋友圈的“谁可以看”功能中,有公开/私密/部分可见/不给谁看四个选项,用户甚至能建立一个标签,在通讯录中添加朋友圈用户,从此这个标签里的用户将不再能看到你的朋友圈。

朋友圈“谁可以看”

这相当于一种“黑名单”。一方面,它的确满足了我们对朋友圈分享生活更为精细的需求。但另一方面,我们的朋友圈也在不断变小,变成了一种少数人的狂欢。

这更好了吗?我们心里很难说清楚。但我们都知道,能够看到这条朋友圈的人将越来越少,我们似乎像爬到了某个树洞,在对它倾诉,而听到的人少之又少。

其实我们早已暴露

当我们在朋友圈里屏蔽好友时,这就意味着我们并不信任后者。站在被屏蔽者的角度,这种滋味多少有点不好受。

在百度上,“如何知道自己被别人屏蔽了朋友圈”“微信朋友圈怎么看别人把我屏蔽了”这样的问答数不胜数。答案很简单:“点击其中一个很久没有看到朋友圈状态更新的好友,在个人页面找到个人相册,”“若是记得他曾经发过朋友圈,点进去发现朋友圈相册中没有任何消息,可能自己被好友屏蔽朋友圈了。若是他真的没有发过朋友圈,是不会显示的。”

百度上关于微信朋友圈的问答

短短几句话,可以让那些屏蔽好友朋友圈的人“直呼内行!”我们并非不敏感,也并不是不懂人情世故,如果有一天我们的朋友圈丢失了一部分好友,稍有一点经验的人都清楚,不是自己屏蔽了好友,就是对方屏蔽了自己。这点我们彼此都心照不宣。

在对朋友圈的长期经营中,我们不可避免地暴露了自己。因此,我们的朋友圈在不断变小,这不光是说群体在“逃离”朋友圈,也讲述了一个碎片化时代个人渴望表达却又敏感的内心故事。?

责任编辑:
热门阅读排行
© 17常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