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少赚30亿,等于少卖200万部手机,苹果向微信发难的深层原因 华为三折叠狙击得了苹果?
一年少赚30亿,等于少卖200万部手机,苹果向微信发难的深层原因 华为三折叠狙击得了苹果?,
一年少赚30亿,等于少卖200万部手机,苹果向微信发难的深层原因
2024年对苹果公司来说并不算顺利,尤其是在中国市场上,iPhone的销量持续下滑。而最新的iPhone 16系列发布后,苹果在中国的销售表现更加低迷。这一局面不仅仅受到竞争对手华为强势回归的冲击,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黎巴嫩电子设备爆炸事件的影响。
自2024年初以来,苹果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开始出现下滑。第一季度,iPhone的销量同比下降了19%,而在第二季度,这一降幅加剧,苹果甚至跌出了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前五位。这一现象主要与苹果的新机型iPhone 16系列未能引发预期的市场热潮有关。
分析师郭明錤 指出,iPhone 16的预购数量大约为3700万部,较去年iPhone 15同期下降了12.7%。消费者对iPhone 16 Pro系列的期望值很高,但最终的市场反馈却差强人意。苹果的市值在iPhone 16发布后短短几天内蒸发了近5000亿元人民币,导致投资者对公司的未来表现感到担忧。
不仅如此,苹果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也进一步下滑。据IDC数据显示,2024年第二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市场整体出货量有所增长,但苹果的销量却同比下降了3.1%,市场份额跌至第六位。
苹果在中国市场的低迷与华为的崛起形成鲜明对比。华为凭借其创新的产品设计和强大的市场营销,在手机市场中重新夺回了不少份额。特别是华为发布的三折屏手机,凭借独特的设计和高端的技术,成功吸引了大量消费者。发布仅10天,预定量便突破625.9万台,显示出华为在市场上的巨大影响力。
相较之下,iPhone 16系列在创新上乏善可陈 。自iPhone 13 以来,苹果的外观设计变化不大,摄像头的调整也未能引起消费者足够的兴趣。虽然iPhone 16搭载了3nm的芯片,性能有所提升,但消费者似乎对这些硬件升级并不买账。
此外,苹果推出的人工智能功能在中国市场的表现也不尽如人意。iPhone 16在国外市场中搭载了ChatGPT等先进的AI工具,但由于信息安全问题,这些功能在中国市场并未得到全面应用,令中国消费者倍感失望。苹果预计要到2025年才能在中国推出相应的本地化AI功能,这让中国用户感到等待过长,从而影响了购买热情。
近期,黎巴嫩 发生了多起传呼机和对讲机爆炸事件,这些爆炸事故不仅造成了大量伤亡,也让消费者开始质疑电子设备的安全性。爆炸的传呼机和对讲机虽然并非苹果的产品,但事件暴露了全球供应链的复杂性,以及电子设备中潜在的安全隐患。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手机和其他电子设备的制造往往涉及多个国家的供应链。苹果的生产基地遍布全球,其中约10%的产品在印度制造,再运往中国销售。消费者担忧,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下,设备供应链中的任何环节都可能被插入恶意软件 或装置,导致类似的安全问题发生。
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信息安全成为了消费者的重要考虑因素,而黎巴嫩爆炸事件无疑加剧了这一担忧。苹果的供应链透明度因此受到了更多的质疑,也进一步影响了其在中国市场的表现 。
面对销量下滑和市场份额的丢失,苹果公司采取了一些应对措施。为了刺激销售,苹果在中国市场推出了iPhone 16系列的促销活动,试图通过打折吸引更多的消费者。然而,这些措施的效果尚未显现,苹果在中国市场的前景依然不明朗。
与此相比,国产手机品牌的崛起给苹果带来了更大的竞争压力。华为、小米、OPPO等本土品牌凭借着创新的技术和更加贴近中国市场的策略,正在逐渐赢得更多消费者的青睐。苹果在中国市场的品牌优势正在逐步被削弱,如果无法在技术创新和本地化策略上有所突破,未来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苹果公司在中国市场的销售困境不仅仅是因为产品本身的创新不足,还受到全球供应链、国际安全问题以及本土竞争对手崛起的多重影响。黎巴嫩爆炸事件揭示了电子设备供应链中的潜在安全隐患,也让消费者对品牌的安全性产生了新的疑问。
面对华为等国产品牌的强劲挑战,苹果需要重新审视其在中国市场的策略。
近期,微信不支持iPhone16的消息刷屏了,苹果的官方客服已回应了,iPhone新品不会把之前顾客正常使用的APP权限关闭剥夺。微信能不能在苹果商店继续上架,都需要由苹果公司与腾讯之间相互沟通和探讨,才能确定之后的情况。
腾讯对苹果税 的回应是,要符合腾讯、苹果以及用户、游戏开发者的利益。达成三赢局面。
但目前腾讯与微信的谈判难以达成一致,这个小程序 的苹果税很头疼,不好谈,苹果向腾讯发难背后,是小游戏涉及的利益的问题,已是一块大肥肉。
一年少赚61亿,苹果施压微信的原因找到了
发展到今天,微信其实已经成为了另一个操作系统,里面的小游戏支付往往会绕开苹果支付,在外部充值,这样就不用交30%的苹果税了。
但腾讯认为这个小程序生态是微信内生长出来的,跟App Store无关,不愿付IAP(内购)的过路费了。但是苹果认为,iPhone上的微信,是从App Store下载的,微信里面的小程序内购营收,自然应该给苹果抽成。
苹果不愿让步,微信也不愿妥协,然后苹果微信二选一的话题越来越热,加上iPhone16发布在即,微信可能不支持iPhone16的传闻就出来了。
但问题是,苹果为何要在此时发难?在腾讯小游戏推出的这么多年里却不闻不问呢?原因在于,过去多年,小游戏收入并不起眼,在苹果眼里就一块蚊子肉,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现在小游戏已经起来了。
大家应该还记得《羊了个羊》 这款游戏曾经在微信爆发走红,但它还不算微信头部游戏。在今年7月的微信小游戏开发者大会上,微信官方透露,目前小游戏已达10亿,月活5亿,已经有240多款游戏的季度流水超千万了。而头部的小游戏如《咸鱼之王》、《寻道大千 》流水甚至可以达到数十亿级别。根据腾讯二季度财报数据,小游戏总流水同比增长超过30%。
小游戏发展到今天的规模,苹果眼里这块蚊子肉已成了大肥肉,能眼睁睁看着微信赚钱却跟它没任何关系吗?尤其是腾讯小游戏的发展,侵蚀了App Store的市场,很多游戏开发者不上App Store,直接上微信小程序 ,这意味着App Store的游戏体量、规模、利润都在减少,流水都跑到微信了。
现在微信小游戏用户高达10亿,上半年小游戏内购产生的实销收入达到90.98亿元,这么大体量的小游戏绕开了苹果税,假设苹果占据其中一半市场,从中抽三成,就是15亿,这还是半年的收入。
即便下半年没有增长,苹果2024年也要从小游戏上少赚30个亿以上。2022年,苹果卖一部iPhone的利润是1456元,现在iPhone单机利润按照1500元来算,30个亿,相当于苹果卖200万部手机的利润。
根据南都湾财社 记者梳理,今年上半年非国产品牌手机出货量约为2300万台,同比约减少了近200万台。这里非国产手机基本是以苹果为主。这也意味着今年上半年苹果手机在中国市场的出货量减少近200万台。
如果苹果从微信小游戏中抽30%,上半年刚好补上出货量减少(200万部)的利润损失。
因此,苹果向腾讯发难,要求堵住小游戏的支付漏洞,不然就拒绝提供更新,原因就在这里 了。
但问题是,微信小程序生态是微信辛辛苦苦培育起来的,而且用户又不用在App Store下载,是在微信内即玩即走,苹果30%的抽成可以看成是App Store的渠道费,但现在用户根本没有在App Store渠道下载APP,苹果抽30%,似乎并不合理。
因此腾讯与开发者都不乐意,根据此前微信数据,基于小游戏的总收入,小游戏开发分成比例是按照40%来收取的,如果苹果再抽30%,小游戏开发者就要被抽走70%,这对小游戏是覆灭性打击,因为苹果要抽的这30%,可能就是开发者的利润了。
事情闹大了,或让苹果面临反垄断争议
现在这情况越闹越大了,已经是全民讨论的程度了,彻底把苹果税抽成放在阳光下了,现在微信iOS版已经有2个月未推送新功能了,如果没谈妥,苹果税一直不提供微信更新,可能导致苹果App Store 面临垄断的争议。
国内现状是,几大安卓系统一直都是允许第三方渠道安装的,但唯独苹果还是唯一渠道。
此前欧盟发布了《数字市场法案》 ,要求苹果放开侧载,允许绕过官方应用商店直接从开发者的网站或其他第三方平台下载和安装应用,否则就要每年交很大一笔钱罚款。
苹果服输,在欧盟范围内,条件性的放开了第三方下载应用。
在海外,Epic 、Netflix等巨头都不接受苹果税,关掉了支付入口,而腾讯前一阵DNF手游尝试非官方渠道推广下载,绕开了安卓硬核联盟50%的抽成。
马化腾说,抽成是非常沉重的负担,对DNF不上安卓渠道的收效感到满意,同时也承认在跟苹果谈判,卡在了微信小程序的抽成上。
这本质就是一场操作系统与操作系统的对决
苹果是操作系统,微信是操作系统上的超级应用。而从小游戏体量以及腾讯游戏不上任何渠道全走微信可整体覆盖分发来看,微信本质上已经是寄生在操作系统之上的另一个操作系统。
如果苹果不让步,撕破脸,很可能引发一场类似欧盟的垄断争议,如果事情闹大了,推动国内反垄断机构下场以及监管落地推进iOS渠道允许第三方下载安装,苹果可能就要后悔了。
微信之所以这么坚持,是因为微信抽完(40%),苹果抽(30%),开发者基本没钱赚,可能经营不下去或者离开小游戏平台,这其实事关小游戏生态的稳定性,因此,微信不可能同意30%的分成,现在关键看微信愿意让利多少了,苹果能从微信嘴里抠多少肉,商谈一个理想的方案,各退一步。
从趋势看,微信小游戏对App Store游戏大盘的利润侵蚀是明显的。因此,苹果施压微信,本质也是一场操作系统与超级应用(小操作系统)对游戏分发主导权的争夺,但现在,风向正在向微信这边倾斜,苹果嗅到了危机,这也是苹果施压微信的根本原因所在。
作者:王新喜 TMT资深评论人 本文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作者微信公众号:智能新连接
华为三折叠狙击得了苹果?
近期,微信不支持iPhone16的消息刷屏了,苹果的官方客服已回应了,iPhone新品不会把之前顾客正常使用的APP权限关闭剥夺。微信能不能在苹果商店继续上架,都需要由苹果公司与腾讯之间相互沟通和探讨,才能确定之后的情况。
腾讯对苹果税 的回应是,要符合腾讯、苹果以及用户、游戏开发者的利益。达成三赢局面。
但目前腾讯与微信的谈判难以达成一致,这个小程序 的苹果税很头疼,不好谈,苹果向腾讯发难背后,是小游戏涉及的利益的问题,已是一块大肥肉。
一年少赚61亿,苹果施压微信的原因找到了
发展到今天,微信其实已经成为了另一个操作系统,里面的小游戏支付往往会绕开苹果支付,在外部充值,这样就不用交30%的苹果税了。
但腾讯认为这个小程序生态是微信内生长出来的,跟App Store无关,不愿付IAP(内购)的过路费了。但是苹果认为,iPhone上的微信,是从App Store下载的,微信里面的小程序内购营收,自然应该给苹果抽成。
苹果不愿让步,微信也不愿妥协,然后苹果微信二选一的话题越来越热,加上iPhone16发布在即,微信可能不支持iPhone16的传闻就出来了。
但问题是,苹果为何要在此时发难?在腾讯小游戏推出的这么多年里却不闻不问呢?原因在于,过去多年,小游戏收入并不起眼,在苹果眼里就一块蚊子肉,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现在小游戏已经起来了。
大家应该还记得《羊了个羊》 这款游戏曾经在微信爆发走红,但它还不算微信头部游戏。在今年7月的微信小游戏开发者大会上,微信官方透露,目前小游戏已达10亿,月活5亿,已经有240多款游戏的季度流水超千万了。而头部的小游戏如《咸鱼之王》、《寻道大千 》流水甚至可以达到数十亿级别。根据腾讯二季度财报数据,小游戏总流水同比增长超过30%。
小游戏发展到今天的规模,苹果眼里这块蚊子肉已成了大肥肉,能眼睁睁看着微信赚钱却跟它没任何关系吗?尤其是腾讯小游戏的发展,侵蚀了App Store的市场,很多游戏开发者不上App Store,直接上微信小程序 ,这意味着App Store的游戏体量、规模、利润都在减少,流水都跑到微信了。
现在微信小游戏用户高达10亿,上半年小游戏内购产生的实销收入达到90.98亿元,这么大体量的小游戏绕开了苹果税,假设苹果占据其中一半市场,从中抽三成,就是15亿,这还是半年的收入。
即便下半年没有增长,苹果2024年也要从小游戏上少赚30个亿以上。2022年,苹果卖一部iPhone的利润是1456元,现在iPhone单机利润按照1500元来算,30个亿,相当于苹果卖200万部手机的利润。
根据南都湾财社 记者梳理,今年上半年非国产品牌手机出货量约为2300万台,同比约减少了近200万台。这里非国产手机基本是以苹果为主。这也意味着今年上半年苹果手机在中国市场的出货量减少近200万台。
如果苹果从微信小游戏中抽30%,上半年刚好补上出货量减少(200万部)的利润损失。
因此,苹果向腾讯发难,要求堵住小游戏的支付漏洞,不然就拒绝提供更新,原因就在这里 了。
但问题是,微信小程序生态是微信辛辛苦苦培育起来的,而且用户又不用在App Store下载,是在微信内即玩即走,苹果30%的抽成可以看成是App Store的渠道费,但现在用户根本没有在App Store渠道下载APP,苹果抽30%,似乎并不合理。
因此腾讯与开发者都不乐意,根据此前微信数据,基于小游戏的总收入,小游戏开发分成比例是按照40%来收取的,如果苹果再抽30%,小游戏开发者就要被抽走70%,这对小游戏是覆灭性打击,因为苹果要抽的这30%,可能就是开发者的利润了。
事情闹大了,或让苹果面临反垄断争议
现在这情况越闹越大了,已经是全民讨论的程度了,彻底把苹果税抽成放在阳光下了,现在微信iOS版已经有2个月未推送新功能了,如果没谈妥,苹果税一直不提供微信更新,可能导致苹果App Store 面临垄断的争议。
国内现状是,几大安卓系统一直都是允许第三方渠道安装的,但唯独苹果还是唯一渠道。
此前欧盟发布了《数字市场法案》 ,要求苹果放开侧载,允许绕过官方应用商店直接从开发者的网站或其他第三方平台下载和安装应用,否则就要每年交很大一笔钱罚款。
苹果服输,在欧盟范围内,条件性的放开了第三方下载应用。
在海外,Epic 、Netflix等巨头都不接受苹果税,关掉了支付入口,而腾讯前一阵DNF手游尝试非官方渠道推广下载,绕开了安卓硬核联盟50%的抽成。
马化腾说,抽成是非常沉重的负担,对DNF不上安卓渠道的收效感到满意,同时也承认在跟苹果谈判,卡在了微信小程序的抽成上。
这本质就是一场操作系统与操作系统的对决
苹果是操作系统,微信是操作系统上的超级应用。而从小游戏体量以及腾讯游戏不上任何渠道全走微信可整体覆盖分发来看,微信本质上已经是寄生在操作系统之上的另一个操作系统。
如果苹果不让步,撕破脸,很可能引发一场类似欧盟的垄断争议,如果事情闹大了,推动国内反垄断机构下场以及监管落地推进iOS渠道允许第三方下载安装,苹果可能就要后悔了。
微信之所以这么坚持,是因为微信抽完(40%),苹果抽(30%),开发者基本没钱赚,可能经营不下去或者离开小游戏平台,这其实事关小游戏生态的稳定性,因此,微信不可能同意30%的分成,现在关键看微信愿意让利多少了,苹果能从微信嘴里抠多少肉,商谈一个理想的方案,各退一步。
从趋势看,微信小游戏对App Store游戏大盘的利润侵蚀是明显的。因此,苹果施压微信,本质也是一场操作系统与超级应用(小操作系统)对游戏分发主导权的争夺,但现在,风向正在向微信这边倾斜,苹果嗅到了危机,这也是苹果施压微信的根本原因所在。
作者:王新喜 TMT资深评论人 本文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作者微信公众号:智能新连接
撰文 | 文 林
编辑 |杨博丞
题图 | IC Photo
华为三折叠 和苹果iPhone 16系列“不约而同”的上市了。
华为三折叠手机Mate XT选择与iPhone 16系列同天发布,就连两者的开售日期也都是9月20日。一次是巧合,二次恐怕就是刻意,也难怪业界有观点认为,华为就是要正面狙击苹果。
即便折叠手机在整个智能手机中的占比还很少,即便华为Mate 70系列才应是iPhone 16系列的劲敌,但这丝毫不影响华为Mate XT在声量上已胜过iPhone 16的“加AI不加价”。
或许对于华为来说,三折叠不止是一种手机形态,更是给苹果品牌祛魅的一把武器。将相本无种,吾辈当自强,至少在智能手机市场上,拼的是创新意识和技术实力,没有哪个品牌可以凭借吃老本一直高枕无忧。
一、折叠屏到底是不是伪需求?
即便都已经发展5年了,却仍有不少人会有“折叠屏到底是不是伪需求?”这样的疑问。
首先,要判断它是不是伪需求,先得清楚它解决了什么需求。
现如今,人们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地通过智能手机等智能终端产品,获取生产、工作和生活信息。而屏幕上信息的呈现量取决于分辨率和尺寸,当分辨率达到人眼视网膜分辨能力后,更高的信息密度就需依赖更大的显示屏。
因此,我们看到智能手机屏幕从2010年的3.5英寸增长到如今的6至6.5英寸。以16:9的屏幕比例计算,显示面积增长了近200%。然而,屏幕过大会影响便携性,折叠屏技术则能够在信息展示和便携性之间找到平衡。
若是5年前,这样的想法或许只是理论构想,但5年后再来看,已有确实可信的市场依据作为支持。
2023年全球折叠屏手机出货量1,590万支,同比大幅度增长25%。同时市场预计,2025年全球折叠屏手机出货量将达到5500万台;2027年出货量将超过1亿台,未来增长预期非常不错。
而在国内,折叠机增速更快。2023年中国折叠屏手机市场出货量约700.7万台,同比增长 114.5%,已经是连续4年同比增速超过100%。据最新的数据显示,2024第二季度,国内折叠屏手机市场继续保持三位数同比增长104.6%,出货量达到257万台。
尽管折叠屏手机在全球智能机出货量中占比不高,但连续4年同比增速超过100%,若是没有实际需求驱动,这份热情必然不能持续这么久。
说实话,在折叠屏技术 出现之前,消费者可能都没意识到这种信息内容不断增长和终端便携化之间的矛盾,只是觉得手机屏幕尺寸越大,能获取的信息、进行的操作就越多。当屏幕大到一定程度后就不再增长了,纵使还有更多期望,也只能是人去适应手机。
“消费者并不清楚现在科技的发展水平,他们并不知道科技可以干什么,他们也不能预测下一个改变整个行业的突破口在哪里。人们不知道想要什么,直到你把它摆在他们面前。正因如此,我从不依靠市场研究。”这是乔布斯的观点,一度成为很多创新者坚持的动力,或许也能解释为何不能简单地将折叠屏手机视为刚需或伪需求。
并且,当下折叠屏手机最大的优势不在于其实用性,而是在于差异化。它给了用户一个更加个性化的选择,既满足了部分用户对于品质、时尚和身份象征的追求,也让厂商们在陷于僵局的竞争市场中找到突围的方向。
要知道,仅仅是升级摄像头参数和芯片性能,已经不足以吸引用户购买新手机了。而折叠屏手机更有辨识度的形态和更多元的使用场景,不仅能刺激消费者的换机需求,也能让厂商们向消费者和高端市场证明自己在行业的领先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在生成式AI爆火后,几乎所有硬件厂商都在抢占人机交互变革的机会,致力于将AI融入耳机、眼镜、胸针等设备中。然而,由于单一硬件的算力限制和电池技术尚未突破,所有的AI硬件仍离不开手机监控。而屏幕扩大后带来的体验革新,也将为AI功能提供更丰富的发挥空间。
从这个角度来看,三折叠屏作为屏幕显示技术的一次革命,可以说是为人工智能的普及提前做好了基础设施硬件层的准备。
二、做三折叠究竟难不难?
全世界首款三折叠屏手机、全世界最大的手机、全世界最薄的手机,这是华为给三折叠屏手机Mate XT非凡大师的三个头衔。根据余承东 的说法,这是“大家想得到,但做不出来的产品”,华为也是研发投入了5年,才确保了良品率。
头衔看着夸张,这话倒是不假。其实早在华为发布三折叠屏手机之前,三星、传音、TCL都曾发布过三折叠概念机。
2020年CES上,TCL发布了一款三折叠屏 概念机,可将一台6.65英寸的手机,扩展成一台10英寸平板。只是这款率先引起热潮的概念机,迟迟未能量产。
家大业大的三星也已经陆续布局多种形态的折叠屏设备方案,包括三折折叠屏、折叠卷轴屏、纵向Z字折叠屏 等,并在2022年的CES上展示出了Flex S与Flex G两款三折叠概念机。
三星 Flex S采用了「S」字折叠的方式,手机的外屏是折叠屏的一部分,展开之后,藏在内侧的另外两块屏幕和外屏共同组成了一块超大屏。
三星 Flex G则采用了将两边的手机屏折向中间的「G」字折叠方式,对铰链、屏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增加了量产的难度。
就在半个多月前,传音也发布了他们的三折叠概念手机 TECNO PHANTOM ULTIMATE 2,展示了三折叠手机 在不同形态和场景中的广泛适用性。
尽管大家都把三折叠手机想的很美好,但量产是一道极大的难关。
因为三折叠需要采用双铰链结构,厂商要么做内折,可以保护屏幕免受磨损,但需要额外给屏幕留出足够的弯折空间;要么做外折,弯折空间较大,但对铰链精度、强度的要求很高,制造成本也高。同时,机身重量和厚度都势必会大幅提升,屏幕面积的扩大还带来了更大的弯折与续航考验。
对于以上问题,华为MateXT给出了由超强火箭钢制作的铰链结构,将抗变形强度提升至1900MPa。并应用两套铰链结构,官方名称是“华为天工铰链系统 ”,一套是嵌入式滑轨结构,应用在内折铰链,大幅减小了铰链厚度,让整机变得纤薄;一套是一体连杆结构,应用在外折铰链,从而让自家的三折叠屏幕既能内折,也能外折。
图源:华为发布会
同时,为防止屏幕在压力下因形变而损坏,华为MateXT这次屏幕用的是超薄柔性玻璃UTG材料,而非传统的CPI 材料。屏幕表面还用上了一层非牛顿流体 材料,抗冲击力提升了30%。
图源:华为发布会
要知道,在2022年,国内的UTG材料一次成型技术才取得突破,打破了美国康宁和德国肖特的垄断,解决了良率低的问题。这种材料在当下,除了用在高端可穿戴设备上,就是用在航天或军工设备上。
华为MateXT这次选用UTG,可以说是为了实现三折叠屏幕的产品构想下了血本,也难怪起售价就定在了19999元,成为目前国产手机的售价新高。
不过,结合之前折叠屏手机的发展路径来看,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生产成本的降低,折叠屏手机的价格已逐渐下探。
例如华为Mate X5系列 多个版本均降价1500元,调整后256GB和512GB版的售价分别为11499元和12499元;小米MIX Fold 3在小米商城直接降价1000元销售,售价6999元起。
OPPO Find N3 AI折叠屏手机作为高端机型的代表,其512GB和1TB版本分别降价1000元和2000元,降价后的售价分别为8999元和10999元;OPPO Find N3 Flip AI折叠屏手机降价800元,降价后起售价仅为5999元。
未来无论是三折还是N折,折叠屏手机应该会分成三条路线:
总之,基于复杂的设计和技术成本,消费者为折叠屏手机所付出的购机和使用成本始终要高于普通手机,这一点也会严重拖慢折叠屏手机的普及速度。
但不管未来折叠屏手机能否走出更大的市场,至少在三折叠这个领域,华为抢得了先机,无论是在产品的创新设计、技术实现,还是提升品牌影响力、收获市场红利上,的确是做到了“遥遥领先”。
三、华为阻击得了苹果?
其实近几年,华为和苹果的暗中较量就没停过。
譬如去年,华为Mate 60发布震撼业界,iPhone 15宣布自己最保值;华为说Mate 60有卫星通话,苹果表示iPhone 15载全球呼救;华为Mate 60搭星闪技术,传输的速度是蓝牙的3000%,苹果iPhone 15也有超宽带技术“ultra宽带”,比以前的链接速度快三倍。
“即使经历了四轮制裁,华为从未失去信心,把不可能变成可能。”在今年的发布会上,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董事长余承东感慨Mate XT的研发不易。
和苹果选在同一天发布、同一日发售,华为这个动作明显蕴含了很多情绪。
苹果今年推出的iPhone 16“加AI不加价”,从性能来说确实很强,搭载了很多AI功能,但是这些AI功能在中国版上都没有,欧洲版也被阉割了。严格来说,只有美国版苹果16才是史上最强苹果手机。
图源:苹果官方
而华为则是用三折屏手机既秀了肌肉,又吸引了眼球。在发布会前一日,这款三折屏手机的预订人数已经达到270万人次,在闲鱼,它的挂机价已经被炒到10万元。
图源:淘宝
尽管折叠屏手机的销量不能对苹果构成实质性地威胁,但却狙击到了苹果的创新力,进而影响其在高端市场的品牌地位。华为的正面硬刚更多是为了用三折叠手机确立自己和苹果在手机行业同样的技术引领者地位。
据市场研究机构Canalys的数据显示,在中国大陆600美元以上(高端市场)手机市场,2024年第一季度,苹果销量同比下降25%,市占率54%,而华为销量增长67%,市占率26%;到了第二季度,苹果销量同比下降7%,市占率进一步下降至52%,华为销量则同比增长82%,市占率提升至30%。
在智能手机高端市场,尽管苹果仍然排第一,但华为的持续追赶让双方的差距在不断缩小。而今年第四季度即将发布的华为Mate 70系列手机,应该才是iPhone 16系列的最大对手。iPhone 16标准版与Pro版差距的缩小,可能也是苹果为了应对Mate 70系列的举措。
眼下,先通过三折叠手机Mate XT让大家对苹果祛魅,让消费者意识到要为技术、为创新买单而不是品牌,后续再通过诚意满满的Mate 70直击苹果腹地,或许才是华为的制胜策略。但前提是,能够让普通消费者以平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