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纪录从农村大集到央视舞台,“头巾奶奶”唱响沂蒙 知青故事:代替女友下乡主动放弃回城,丢失知青身份,儿子说他傻_农村_领导
微纪录从农村大集到央视舞台,“头巾奶奶”唱响沂蒙 知青故事:代替女友下乡主动放弃回城,丢失知青身份,儿子说他傻_农村_领导,
微纪录从农村大集到央视舞台,“头巾奶奶”唱响沂蒙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远山苍翠,大河壮阔,嘹亮的歌声直冲云霄。澎湃、真挚,追着声音而去,镜头中央,80岁的王荣均穿着一件朴素的红色衣裳,身子微微佝偻,嗓音却无比坚定。
即使没有戴那标志性的黄色头巾,人们还是认出了这位临沂大集上的“头巾奶奶”。今年9月,她从小小的手机屏幕唱上了央视舞台,让更多人聆听来自沂蒙的声音与力量。
王荣均参加《丰稔江河·如果河流会歌唱》现场
大集上的“头巾奶奶”唱响央视舞台
在短视频平台上,王荣均唱过很多遍《我的祖国》。通常在农村大集的某个角落,身后映着熙熙攘攘的人群集市,王荣均拿起话筒就能清唱起“一条大河波浪宽”。
唱了好几年,王荣均头一次在大河边唱起了这首歌。今年9月,在2024中国农民丰收节之际,王荣均受邀参加央视中国乡村之声推出的《丰稔江河·如果河流会歌唱》节目。天幕绿野,远山大河,全国目光汇聚,她再次深情唱起了《我的祖国》,用淳朴的歌声赞美丰收。
“当时唱了四遍,大家都夸赞我唱得不错。”这是王荣均第一次前往北京,对这位农村老太而言,可是件了不得的大事。紧张、期待,一切繁杂的心情在站上舞台的那一刻被抚平,歌声给予了她力量。
结束央视首秀,王荣均从聚光灯下又回到了沂蒙小村庄。在临沂市沂水县姚店子村,那里的乡村大集才是她的主舞台。
上村里溜达一圈,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找着王荣均的家,村里人都知道她这位“网红”奶奶。王荣均住在紧邻大集东侧的小民房里。闲暇时,她喜欢在大集上跟着拉二胡的村民唱上两句。
一次偶然的机会,有博主拍到在大集上唱歌的王荣均并发布到网上,因其质朴的形象和悠扬的歌声,迅速吸引了一大波关注。在当地一位短视频博主发布的多条王荣均唱歌视频中,最高的一条点赞量超过了43万。
戴着黄头巾,身穿小花袄,因唱《我的祖国》神似歌唱家郭兰英的声音,她被不少网友称为“郭兰英山东分英”。当然,在短视频平台叫得最响亮的还是“头巾奶奶”。
如今,那条老旧的黄头巾成了她的标志,每当人们看到那熟悉的头巾,就会想起王荣均那富有生命力的歌声。
能唱会跳,喜欢热闹
直播镜头里,只要王荣均一上场开嗓,四面八方的流量挤着涌入,代表“喜爱”的小红心铺满了屏幕。一首唱罢,很多人还会要求再来一曲。
“只要有人看,我就一直唱。”镜头前游刃有余的王荣均,实际上从来没有条件接触专门的音乐学习。“以前生产队里看电影跟着小声唱,还怕被别人笑话。后来,老百姓生活也好了,集上有拉二胡的,就跟着唱唱。”
王荣均说,如今年轻人唱的那些歌自己不会唱,《沂蒙山小调》《沂蒙颂》《谁不说俺家乡好》等老歌才是她的拿手金曲。这些歌也是王荣均在生活中自然而然学会的,“唱多就记得词和调了。”
每当听到附近有人在直播唱歌,王荣均在照顾完家里的小猫小狗之后,都会忍不住高歌一曲。唱歌有种魔力,王荣均深陷其中。
过去生活绕着家庭转,面朝黄土背朝天拉扯起孩子成长。20多年前丈夫因病去世后,原本摆摊卖水果的王荣均也停下了手里的工作,她想着人到中老年也该找点自己喜欢的事情。后来,家门口飘起了歌声,她发现,生命中除了土地之外,还有更广阔的世界。
远房侄女李沙沙是王荣均的“黄金搭档”,也是一名网络主播。王荣均上场后,她就在后面甩起扇子,跟着歌声起舞,轻声哼唱。“俺姑喜欢热闹,更喜欢唱歌,有时我没在集上直播,她还打电话问我,甚至到我直播的地方来找我。”
李沙沙说觉得自己姑姑心态很好,充满活力。有时候直播间观众多,王荣均兴致上来了还会跳上一段。虽然她才是一名主播,但王荣均一出现,她笑称自己成了“配角”。
李沙沙很珍惜与王荣均在一起的时刻,农村老人能找到自己的爱好很不容易,她也想守护住王荣均的小小“梦想”。
不图钱、开心就好
王荣均“走红”后,许多直播机构也看中了她所带来的流量,纷纷抛出橄榄枝。有的机构还提出每个月给她支付一定的报酬,进行签约,但是都被王荣均拒绝了。
“签约就算了,他们直播让俺唱,俺就给唱个,唱歌纯粹是为了开心,再者说了,大队每个月也会给老年钱。” 王荣均笑着说,自己唱歌不图钱,就是喜欢热闹,开心就好。
从北京录完节目回村后,王荣均成为村里名副其实的“明星”。不少村民到王荣均家里,找她询问这次北京之行的感受。“咱们的‘头巾奶奶’现在可是上过央视的人了,央视没给演出费吗?”村民笑着打趣王荣均。
“去录节目,来回坐车、吃饭、住宾馆都是人家出的钱,而且还给买了新衣服,就算给钱咱也不能要。”王荣均说。
节目播出后,老邻居纷纷赶来道贺。乡里乡亲这么多年,在这帮老伙计眼里,王荣均不仅歌唱得好,还会跳舞、扭秧歌等才艺。看着她天天乐呵呵,从沂蒙乡村唱到了央视舞台,她们打心眼里为她高兴。
节目播出期间,王荣均家中的花生和玉米也成熟了。“我在央视的丰收节唱了歌,今年家乡庄稼也都丰收了,今后的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王荣均的话语里满是自豪与喜悦。
如今,除了在直播间唱歌,王荣均还多了一份“工作”,受邀在一些公益活动中一展歌喉。“只要大家喜欢听,我就愿意一直唱。”她表示,自己现在年纪大了,也不刻意追求“名”和“利”了,能为更多的人唱歌,开开心心过好每天就很知足。
院外的广场又响起了音乐,似是某种召唤,王荣均起身,锁上家门。不久后,热闹的乡村上空又响起了洪亮歌声。
(大众新闻·齐鲁壹点 贺云龙 赵彦辰 高松)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发布于:山东
知青故事:代替女友下乡主动放弃回城,丢失知青身份,儿子说他傻_农村_领导
我爹是1968年下放的老知青,今年已经83岁高龄。他眼不花耳不聋,身体硬朗,一生信奉的教条是与世无争,一切顺其自然,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在一些重大的决策上面,他的做法近乎到了傻的地步。下面我就说说他到底傻在什么地方。
一、老爹的知青身份是他自己争取来的。
1968年3月,父亲所在的蚌埠某机械厂,一名本厂女职工在领导办公室里哭哭啼啼的,原因是单位指派她去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插队落户。她父母都是城市职工,女儿从小在城市长大,去农村前途未卜,农村的苦想必她也听说了。她在领导面前哭闹,说自己父母身体不好,还有年幼的弟弟需要照顾等等。领导很头疼,如果都像她这样不服从分配,那领导又能使派谁下乡呢?
这时我爹站了出来,他说他是农村苦出身,他不怕苦,他愿意代替她去下乡插队。领导乐得做个顺水人情,又解决了他头疼的问题,于是欣然同意。就这样我爹成为一名下乡知青,被取消了城市户口。当然了,我爹也不是无缘无故代替那名城市女青年去下放的,她是我爹的恋人。为了自己喜欢的女人,代替她下乡,我爹认为这件事很值得。那姑娘也与他相约:她一定等着他回城。可后来发生的事情完全出乎了她的意料。
二、对待感情随心所欲。
我爹和我娘的结合是颇具传奇色彩的。
他本来要去一大队插队,途经二大队,因天色已晚便投宿到一路边农户家里。这家女主人听说他是城里来的知青,对他特别热情,当晚特意款待了他。这家女主人的大儿子在城里工作,有两个女儿也都出嫁了,身边只留下小女儿。
这个小女儿年方18,尚未婚配。她长得面容较好,身材曼妙。我爹一眼便相中了。过了一夜就念念不忘。清晨便辞别而去。之后我爹便没有去一大队报道,直接去了公社知青办,找到领导人要求去二大队插队落户。领导问他原因,他如实回答。
领导乐得做个顺水人情,爽快答应了他的请求。就这样,我爹去了二大队插队落户去了。
随后他娶了那户人家的小女儿,她就是我娘。婚后我爹直接住到了我娘的家里,成了这个家的主人。我娘为我爹孕育了四个孩子。我爹觉得娶了我娘既完成了他下乡插队的任务,又解决了自己的终身大事,他觉得很满足,很幸福。
他是名知青,后来当上了大队的会计,他又是这家的上门女婿。这个双重的身份让他在这个家里说一不二。我娘也把她伺候得很舒服,家里的活儿从不让他插手。四个孩子他从不过问,都是我外婆在帮忙操持的。
我爹大小是个领导,地里的活儿也很少干。他的任务就是每日看看报纸,到时候结算工分,给每一个生产队分配生产资料,等到秋后帮大家结算分配粮食。他的日子过得悠哉乐哉,以至于后来知青回城了,他却选择永远留在农村。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三、在那个城市户口特别吃香的年代,他却选择放弃回城,我不止一次地说他傻。
来到这里插队的知青有上海的,有蚌埠的,总共有13人。1977年知青大返城开始了,来到本地的知青先后都回城了。可我爹因为在农村成家没有回城的机会。那时候我爹对此事也不着急,他觉得自己在农村有老婆孩子是真正的农民了,日子又过得快活,他根本不想回去,他觉得这样挺好的。
城里的女友等不到他回来,与另一个回城的知青结婚了。
1983年国家出台了新政策,在农村成家的知青也可以回原单位工作了。为此在青海工作下乡的我二姨夫找到了我爹,我爹给他写了介绍信,给他兑换了100斤全国通用粮票,又带上足够的路费,他就上路了。
一个月以后,二姨夫从青海回来了,他是带着喜讯回来的,他在青海工作的原单位给他安排了工作。他到家稍作安排就去青海上班了。
为此我爹也兴奋不已,他也去了原单位找到了领导。一个星期后他带着喜讯回来了,原单位给他安排了工作,每月开39元的工资。
可我娘却不认为这是喜讯,我爹当时才36岁,年轻着呢!若回城有了工作,我娘是农村户口还留在农村,万一他到了城里见了花花世界,他经受不如诱惑变心了呢?那样的话,我娘要带着四个孩子,怎么生活,那就太惨了!所以,我娘明确反对我爹回城。
我爹回了一趟城市,看到了城市的变化,一切都蒸蒸日上,百废待兴,单位也正需要他这样的年轻人投入到生产中。我爹心动了跃跃欲试。我娘的反对让他陷入矛盾中。
我娘反对的理由就是我爹要走了,她很带着四个孩子在农村很难生活。况且他每月39元的工资,除了在城市的花费也剩不了多少。意见不统一。
我记得很清楚,当天晚上两个人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我外婆也参与其中,他骂我爹是白眼狼,喂不熟的狗,这些年白对他好了等等。我娘只是一个劲地哭。
后来我外婆去了一趟城里,把我舅舅找回来了。我舅舅也反对我爹回城,不过他不是来硬的,而是语重心长地和我爹聊天讲道理。
我舅说:要是你一人回了城,农村的一大家子人怎么生活?这个家也就散了。其实我舅当然是希望我爹继续留在农村,守着那一份家业,因为他在城里上班,在城里安了家,老家的这一大摊子他无暇顾及了,老娘又怎么办?他在城里的住房也够紧张的。
最后,我爹经受不住一家人的苦苦相劝,一狠心答应放弃城里的工作,安心留在农村。后来,我不止一次地说我爹傻!在大决策面前没有自己的主心骨。
即使当初他回了城,在农村的孩子也饿不死一个。最起码孩子在今后的升学,就业等方面能享受照顾。当时的升学,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的录取分数要优待30分,这是多么大的差距啊!
四、在教育孩子上,在孩子的婚姻上,他从来都是信奉儿孙自有儿孙福!父母不要瞎操心。
他从来没有过问过孩子的教育问题。他觉得孩子就是田间的草,任由其经风雨。他从来不为孩子争取什么。在他心里孩子有多大的出息是他自己的事,与父母无关。父母只有抚养他们长大的义务。
在孩子的婚姻上也是如此。三个儿子,他从没有为哪个儿子掏钱去娶媳妇,更不要说彩礼,房子,车子了。儿子自己去讨老婆,没有能力就打光棍。
在这一方针指导下,我家弟兄三个都是自己挣钱谈恋爱,各自娶老婆成家立业。我爹曾说过:靠父母娶老婆的儿子不是好儿子!他的三个儿子就是这样自己争气创业,自己成家,憋着劲儿把日子过好,在世上争取不甘人后。
他的儿媳们婚后非常不满,和丈夫吵架就会说:有这样的老人吗?儿子结婚不管不问。但吵闹过后还要过日子,因为吵闹没有任何作用。她们都说:这家老人心真够狠的!
五、一辈子帮别人做嫁衣。
我爹不光是知青,是农民,但他还有一个身份——就是做了上门女婿。帮我舅舅守着一大片的家业。我舅舅在世的时候,他知道我爹对这个家的贡献,他也会常常回老家看看,老哥俩在一起喝喝小酒,谈谈心。他的孩子也觉得我爹这个小姑父是他们最近的亲戚。
我舅舅2010年生了重病去世了,从此我爹与那边的亲情就疏远了。可我爹对此毫不在意,他早就对人世间的亲情,友情看淡了,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认为人各有志,一切自有因果。
我认为我爹一辈子在履行替别人看家护院的职责。啥时候的生命走到尽头了,啥时候他就可以交差了。可我爹却不这么认为,他说他就像一棵树,在哪活都一样。哪里的黄土不埋人呢?他看护了这里,这里也成就了他的一生。
六、他总是说糊涂一点好,我认为他是听天由命,身不由己。
2015年4月16日,我爹半夜起来小解,不小心摔了一跤,脑部受伤了。脑血管压迫神经很危险,县城医生紧急抢救,最后命保住了。这场大病花光了所有的积蓄,他感到在经济上力不从心。
我舅舅就就劝他去民政局找找看,或许他的知青经历能有些补偿。就这样我爹走进了县民政局。工作人员听完我爹的陈述,查找他的过往经历档案,结果怎么也找不到了。我爹清楚记得1995年他把自己的档案上交到民政局了。
工作人员说已经换了好几波人了,就连原来的领导都退休了。档案找不到了。最后我爹只保留了一个退伍回乡的材料。民政局认定他是一名退伍军人,因为他原先是从部队退伍直接转到地方参加工作的。他每年享受退伍军人带病回乡补贴,至于他下放当知青的经历被一笔抹杀了。
可我爹乐哈哈的接受了上级的安排,回去该吃吃,该喝喝。他觉得每年都有几千元的补助,再加上地里的收入足够他老两口的花费了。
1992年又有政策规定,在村里当过干部的国家每年要发放补助,用于对这部分为农村做过贡献的干部的奖励。我爹在农村干了近12年的大队干部,结果被村里认定为三年。我爹知道结果后也不去争取,他说三年就三年吧!比没有强。
我爹就这样傻得可爱,傻到家了。多大的事,到了他这里都成了不值一提的小事。
是啊!有比之前回城这样的事大吗?他都不在乎,其他的事确实都是小事。在他眼里就连面对生死都是小事了。他就这样住在乡村,每日养养花,种种菜,晚上吃过晚饭,在村外转一大圈再转一大圈。
他最大的爱好就是饭前一杯小酒一切烦恼都会烟消云散。生命在于运动。他常常说:趁着能动还要多动,啥时候不能动了,想动也不能动了。
就像邻居李老汉,他比我爹还小三岁,喜欢操心,啥事都想管着。去年得了脑血栓,虽然抢救保住了性命,但是天天吃药,天天躺在床上静养,坐起来头疼的都受不了。
我爹就是这样一个人,没心没肺地活了一生,糊里糊涂地往前走。目前还是没心没肺过着他清闲的日子。有一天他的农民身份如果被清除了,他就可以安心走了。
大家好,我是一亩情感园,关注我,让我们一起了解男人,解读女人,每日有更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