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电影扎堆出现,是卖点还是“槽”点? 曲艺网辟谣,欢乐方言非抄袭大山,为姜昆作品,授权徒弟表演
方言电影扎堆出现,是卖点还是“槽”点? 曲艺网辟谣,欢乐方言非抄袭大山,为姜昆作品,授权徒弟表演,
方言电影扎堆出现,是卖点还是“槽”点?
大众报业·大众日报 记者 李梦馨
最近,方言电影扎堆出现。以上海为背景的《爱情神话》被影评人称为新沪语电影,《穿过寒冬拥抱你》在普通话版之外另有武汉话版,日前颇受好评的《雄狮少年》为回馈影迷,也推出了粤语版本。
近年来,用方言呈现电影台词,已经成为一种有意识的创作选择。尤其是从2018年以来,几乎每年都有不下10部的方言电影上映。据不完全统计,电影对方言种类的开拓,已经达到了十余种。北京话、东北话、南京话、上海话、四川话……这些大众熟知的方言,几乎都能找到相对应的方言电影。围绕方言电影的争论历来不少,随着《爱情神话》的上映,关于片中上海话产生的评价分化引人关注。电影是否要用方言,怎样用方言,也值得深思。
方言电影的功能:
地域、纪实、喜剧
方言生长于一方水土,深深镌刻着独有的地域色彩。在电影中,不用特意交代、费心铺垫,人物一张嘴,市井味、烟火气就来了,方言透出的地方性格、风土人情、生活方式等文化印记也会顺带着被激活。北京电影学院教授杨海婴曾说,“为什么有的电影会用河南话、山西话,而不用普通话?我认为主要是为了表现出不同的生存状态。”
因此,“地域+方言”的组合搭配就被一些导演所偏爱,方言成了他们倾注乡土情感、打造电影宇宙的手段。贾樟柯颇具代表性,从《小武》开始,《江湖儿女》《海上传奇》《三峡好人》《山河故人》等影片执着于山西方言。汾阳、大同、太原,山西的地方和山西的人物在山西方言的连接下,汇成地域感浓厚的山西世界。不少新人导演也多将故事从身边人、身边事开始讲起。徐磊的处女作《平原上的夏洛克》将场景放诸故乡河南。毕赣则将目光放在自己的家乡贵州凯里,《路边野餐》《地球最后的夜晚》填补了方言电影中较少被呈现的地方色块。
“方言电影的一大功能就是增强现实主义,说方言而不是普通话更符合角色的日常生活。”上海大学教授刘海波说。譬如,电影《秋菊打官司》中,秋菊的一口地道方言直接让角色贴近了地面。《八佰》中南腔北调的方言,则真实地还原了全国人民勠力同心、一致抗战的历史。
恰当的引入,也让方言在商业片中如鱼得水。《疯狂的石头》杂糅了重庆话、四川话、天津话、青岛话等在内的十余种方言(包含方言变种),简直是一部方言大杂烩电影。这部影片中,生动鲜活的方言,成了绝佳的笑料制造者,凸显了电影的喜剧效果,挖掘出方言电影的另一种潜力。
有人奔着方言来
有人因方言而去
而从票房上看,方言电影容易受到方言区观众的喜爱,方言也能成为卖点,为电影带来附加价值。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爱情神话》上海的票房占比位列第一,贡献了票房的四成左右。无独有偶,同样以上海为背景、有着大量上海话对白的《罗曼蒂克消亡史》,在上海拿下了1900万元总票房,票房占比达16%,几乎是上海平时票房占比的3倍。
“如果有一部讲家乡方言的电影,我是会有一种亲切感的,也愿意贡献一张影票。”观众小王说。似乎是瞅准了方言在心理和情感上的连接作用,片方有意采用方言,使之成为一种营销手段。2019年的春节档,《熊出没·原始时代》推出了四川话、河南话、陕西话、湖南话和广东话五种配音版,直接触达特定地方的目标人群。这种策略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春节档内,《熊出没·原始时代》共斩获4.2亿元票房,是2018年同期《熊出没·变形记》票房的两倍。而上述五个地区的上座率也普遍高于25%的均值,其中河南、四川两地更是超过了30%。
严格来讲,《熊出没·原始时代》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方言电影,多种方言版本并行,不管来自哪里的人都能各取所需,各方满意。但对于大部分方言电影来说,它们与特定地域的高度绑定,实际上制造了一种人为的观影门槛。全程讲上海话的《爱情神话》虽然在豆瓣收获了8.3分的好评,赢得了特定圈层的喜爱。但面对更加多样的观影人群时,评价却不尽相同。目前,《爱情神话》的猫眼评分只有8.5分(同期电影如《穿过寒冬拥抱你》等均在9分以上)。除了叙事风格和定位人群比较小众等原因之外,“国产片还要全程看字幕”是不少人的吐槽重点。
虽然在外语原声片的训练下,很多观众已经养成了看字幕的习惯,但对于方言电影,观众在观影时信息接受的不完全仍旧无法避免。一位非上海地区的观众在观影结束后说,“上海话语速快,得紧盯着字幕。有段饭桌上的戏,说话比较集中,又要看画面,又要弄懂说了什么,真不能分神。”此外,影片中也有不少只有当地人才能听懂的表达,像影片中老白母亲说的“十三点”,虽然能从语境中大致推测出“痴”“傻”的含义,但仍很难精确地体会其中蕴含着的嗔怪的情感色彩。
方言电影应是锦上添花
而非舍本逐末
尽管方言电影有天然的观影门槛,但从艺术角度考量,导演邵艺辉依然选择了上海话对白。“放在电影里,为了合理性,大家也应该讲普通话,可单纯从创作角度讲,我觉得讲方言更帮助表演,从最早我打算找身边朋友演就决定使用方言,不管素人还是职业演员,方言一定是给表演加分的。这种选择不是为了要展现地道的上海……只是为了服务于我的故事。”邵艺辉说。
从最终呈现效果来看,《爱情神话》的方言采用总体上是成功的。刘海波评价,这部电影,没有主人公命运的大起大落,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精华全在几个中年男女的欲言又止、话里有话的言语中。“这不是一部动作电影和情节电影,是一部对白电影,而其中细腻情感的微妙之处、美妙之处只有沪语才能传达出来,用句上海话来说,只有沪语才有这个‘腔调’,才能表达出这个‘腔调’。”
但并非所有尝试都能像这样锦上添花。《被光抓走的人》就因为方言的不适配备受诟病。同其他方言电影一样,影片将场景设置在湖北宜昌,片中人物一概讲湖北话,但由于主演中并无湖北人,方言讲得不地道,让人很出戏。更要紧的是,故事离开宜昌,或者离开方言,都不影响其展开。方言既没有必要性,也没有重要性,硬生生地加上方言,不仅不添彩,反而落入了为方言而方言、为特色而特色的圈套。
方言可以凸显地域特色,可以表现纪实风格,可以丰富表现力度,也由此可以成为看点,成为卖点。但方言带来的并非都是利好,是否采用方言也须谨慎。一部电影能否赢得观众喜爱,能否收获好评,归根结底还在于作品的内容,方言充其量只是一种表现形式而已。
发布于:山东
曲艺网辟谣,欢乐方言非抄袭大山,为姜昆作品,授权徒弟表演
2月5日早间,曲艺网发文,对姜昆老师春晚相声《欢乐方言》进行文艺点评,并且辟谣了一件事情:《欢乐方言》为姜昆老师原创,并且授权自己的弟子大山进行表演,并不存在“姜昆抄袭大山”。
“曲艺网”官方资料显示,曲艺网为姜昆老师倡议和指导下建立,旨在:使中国的曲艺通过互联网这一形式传播到海内外千百万的家庭中,给全球华人带来欢乐。因此,曲艺网这次的文艺点评发言,可以看作是当事人的一次澄清与辟谣: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推陈出新的方针指引下,以侯宝林先生为主要代表的相声艺术家,在老舍、罗常培、吴晓玲等文学家、语言学家的帮助和支持下,带领苏文茂、赵振铎、李伯祥、郝爱民等新一代的艺术家,自觉摒弃轻视劳动人民的不良眼光,净化相声语言、提高相声格调,整理创作表演了《普通话与方言》、《戏剧与方言》、《学四省》、《宁波话》等一批介绍和模仿各地方言的优秀相声作品,增添了学说上海话、苏州话、宁波话等内容,生动活泼、惟妙惟肖,为当地群众津津乐道。
马季先生创作的《广东话》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对于传统“倒口”的继续弘扬,进一步拓展了相声“倒口”的“地域版图”,扩大了相声艺术的影响力。《欢乐方言》是姜昆在《广东话》的基础上,以曲艺艺术“一遍拆洗一遍新”的创演方式,历经四十余年的艺术磨砺,不断改编发展提高的艺术结晶。并把这段作品传授给他的弟子大山。《广东话》主要侧重于学说方言本身,展现相声艺术家的口语模仿能力,而《欢乐方言》不仅惟妙惟肖地模仿,不断接受当地观众的严格检验,而且在模仿的基础上着力介绍和展示方言的语音规律,让观众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传播即使是当地观众也未必了解的专业知识,彰显中华民族语言的丰富多彩和独特魅力,展现相声作为语言艺术的巨大魅力。
面对官方辟谣,“姜昆抄袭大山”的谣言自然不攻自破了。其实,略微熟悉相声的观众,都会对这种谣言嗤之以鼻。诚如曲艺网的官方辟谣内容所言,相声《欢乐方言》是一个经历过几十年打磨的作品,是在日常演出当中逐渐磨炼并且发展出来的。这里,老编不妨以自己收听相声的一些所谓阅历,例数一下这个相声的原型作品,是如何一步一步实现发展的。
最早的例子,应该可以追述到1987年,当时是第六届全运会在广州召开,姜昆和唐杰忠两位老师表演了相声作品《广东话》。这个作品当年在收音机当中是反复播放的,甚至于是很多北方人最早的粤语记忆。《广东话》这个作品收尾的部分,也是演唱歌曲《军港之夜》。当然,当时的《广东话》只是模仿粤语,并未上升到分析粤语发音的高度上。
我们好多听着“电视台不让播的相声”长大的年轻观众,似乎真的不能理解我们这批老观众对于姜昆的喜爱。1987年,姜昆老师表演了这个《广东话》,当年的广播电台上,对于这个作品的播放,可谓是铺天盖地的。再后来,香港电影北上,很多粤语电影和粤语歌曲才正式到来。对于我们这批老观众、老听众而言,最早接触粤语,是从姜昆老师的《广东话》开始的。
接下来的例子,2008年的时候,中央电视台有一档叫做《曲苑杂坛》的节目。在这个节目上,姜昆、戴志诚也表演过《广东话》这个作品。2008年5月6日,《曲苑杂坛》特别节目,打工族之歌——相聚中粮澜山工地,这是内容,是可以在央视找到的,网上便可以收看。
我们继续找例证。2019年2月4日,姜昆老师的学生大山,在第六届海外春晚上表演了单口相声《巧学中国话》(《大山侃大山:北京人说不了广东话》,应该也是这个时候的)。这个,网上也有内容,可以看到完整版。老编之所以对这个作品非常有印象,是因为,当时这个《巧学中国话》是非常火爆的,我们这批听过姜昆老师《广东话》的老观众都知道,姜昆老师把自己的作品拿出来,让学生随便演,这是真正的师徒情谊。
继续讲例子。2020年9月19日晚间,在广东卫视的《美好生活欢乐颂》当中,姜昆和戴志诚合说了相声《以唱代学》和《广东话》。这两个作品,可谓是最接近春晚相声《欢乐方言》的。老编之所以对这个作品有印象,是因为,当时,在各大收视率平台的实时收视率当中,广东卫视一直是起不来的,可是,自从《美好生活欢乐颂》播出之后,广东卫视在同时段的收视率一度进入到了前五甚至于前三的状态。姜昆老师登台的时候,广东卫视的实时收视率特别好。
接下来,则是姜昆老师在虎年春晚上的《欢乐方言》。显然,这个相声作品是经历了多少年打磨的,一直在表演当中精进。这种创作方式,可能也是听着“电视台不让播的相声”的部分青年观众们不熟悉的。其实,在“电视台不让播的相声”之前,已经有很多优秀的相声前辈们,在创作和表演当中反复打磨一段相声,让这段相声实时常新。比如,我们最为熟悉的马三立老师的《逗你玩》,其实就是有很多版本的,马老每次的表演语气,也有一些不同,每个版本,都有自己的味道。
末了,聊几句《欢乐方言》的瑕疵。这个相声虎年春晚播出之后,我当时觉得很有学问,是真的把古文知识和相声艺术结合在一起了。不过,立马有娱乐账号写文章,诋毁这个作品,说不好笑,想哭等等。因此,我当晚写了一篇个人看法的文章,认为这个相声的文化功底很高,是真正的高雅相声。因为我学艺不精,也因为行文仓促,没有发现《欢乐方言》当中的几个瑕疵、错误。过后,我的中文系师姐等前辈,帮我指出了这个相声当中的几个瑕疵。我认真查证资料之后认为,《欢乐方言》当中,确实有瑕疵和疏漏。
过后,我见网络上也有专家学者帮助指出了这几个瑕疵。我想,姜昆老师一定是可以看到的。大家在学术的范畴内探讨问题,完善一个相声作品,帮助相声演员们更上一层楼,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诚如曲艺网所言,当年,老舍、罗常培等学术大家,帮助相声更上一层楼,才让相声成为高级的语言艺术。这一次,很多语言学专家帮助指出《欢乐方言》的疏漏和瑕疵,未尝不像当年语言学家罗常培帮助相声创作者们一样。这似乎,也是一种很好地传承。(文/马庆云)
发布于:河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