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回家后找女儿谈谈吧,她写了一篇我的理想,说自己想捡垃圾,学校小组讨论的时候被其他同学嘲笑了
你回家后找女儿谈谈吧,她写了一篇我的理想,说自己想捡垃圾,学校小组讨论的时候被其他同学嘲笑了,
你回家后找女儿谈谈吧,她写了一篇我的理想,说自己想捡垃圾,学校小组讨论的时候被其他同学嘲笑了
“你回家后找女儿谈谈吧,她写了一篇《我的理想》,说自己想捡垃圾,学校小组讨论的时候被其他同学嘲笑了。”
出差的路上收到队友这样一条消息。
小D 2、3岁时就拉着我站在路边痴痴盯着巨大的垃圾车,宣布过人生第一个理想是长大要当垃圾车司机。
我想着童言无忌,过两年就忘了,没想到一晃七八年过去,她这回连车都不要了,直接要捡垃圾了[笑cry]
队友那句话,重点不是捡垃圾,而是“被嘲笑”,不知道对小D影响大吗?
那天到家已经挺晚了,小D睡着了,我就先和先生了解情况。
先生和我说,这篇作文老师打分还可以的,但是回家的时候,小D随口说了一句,有几位同学都嘲笑她的理想。
我找到作文本看看她的理想,这才清楚来龙去脉。
小D之前参加过一次徒步,在山上捡垃圾,没想到成了她的理想,她希望长大后,可以致力于清洁大自然的垃圾,不仅仅是山里的,还有海洋的。
第二天小D放学前,我特地早早在家等她了(老母亲的心啊~)。我看她自己推门而入,见到我就一脸亲切地扑过来,丝毫没有任何“被嘲笑”的痕迹。
看她毫无异样地进了自己的屋子,作为已经进入前青春期孩子的妈,我是知道界限的,但凡想要探听点秘密,不能推门直接就进;
高低得弄点水果,还外卖点了奶茶,一切就绪再到她房间敲门问,要不要出来吃好吃的。
小D开开心心来到客厅,开始沉迷美食,只字未提她爸爸口中的“嘲笑事件”。
我实在忍不住了,还是率先开口,听说你写了一篇“我的理想”,被同学们笑了啊?
嗯,小D压根没接话。
那你怎么想的啊?我又关切地追问。
啊?小D这时才一边嚼着黑糖珍珠,一边嘟嘟囔囔说:我没怎么想啊,他们笑就笑他们的啊。
我没说话,而是盯着小D的脸,不断地在她脸上搜索信息,确认她真的没事。
小D这会是真看出来我的关心了,把奶茶和珍珠全部咽进肚子,还抹了抹嘴,坐好了,一脸阳光灿烂地和我说,
妈妈,我没事,我的理想是我自己的事情,同学们觉得好笑,他们就笑他们的,一点都不会影响我。
啊?这是我那个高敏感的亲生女儿么?是什么时候长大了的?
要是我十岁那年在班上说自己的理想是捡垃圾,绝对不好意思说出口,倘若因此被嘲笑了,我可能真的会难过一阵子。
小D发现我很想聊这个话题,就继续跟我分享说,班上好多同学说想成为马斯克那样的人,还有想做医生律师宇航员、自己开公司的。但我不觉得他们的这些理想就比我的更高贵,所以他们影响不了我。
天,“我并不觉得他们的理想就比我的高贵”这句话,有点惊到我了。
我端正了一下自己的坐姿,放弃了要安抚受伤女儿的那份“多虑”,很郑重的问,那对你来说什么是“高贵”啊?
小D说,努力去做自己喜欢的事,还能赚到钱养活自己,并且对社会有贡献。
她双手一摊,你看妈妈,我想要去山里、海边和各种各样被垃圾污染的地方捡垃圾,这是很辛苦的,上次我们一起徒步捡垃圾,我们还一路带回来了。这是我们努力去做事了。
捡垃圾这件事还能保护环境,爱护大自然对社会很有贡献,我在书里和纪录片里看过,像塑料垃圾、金属易拉罐这些垃圾都可以回收卖钱,变废为宝是能够养活自己的。
我继续问:“可是人们会对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看法, 比如医生能救人,科学家肯定是聪明智慧的,马斯克这样的大企业家能成为世界上最有钱的人。但是捡垃圾又脏又臭,好像一点也不神气。听到别人这么说你,总会有点小小难过吧,你没有吗?”
小D说:“妈妈,那是他们的观点啊,我的理想是我的想法啊,别人不用喜欢我的理想啊。”
我的理想是我的,所以别人不用非要喜欢——这句话,好厉害啊!
回想我自己当年写过的《我的理想》小作文,基本上都是写的教师和医生,如今一看,竟然全是假话。
到底什么是“理想”?
都说人活着需要有点理想,或者站在育儿博主的角度,我们总是会说,鼓励孩子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能指引孩子们人生前进的方向。
但假话当然引导不了我们的人生,可是我们却任由这些“假话”、“套话”和“空话”占据了孩子们心中理想的位置。
我自己就曾经放弃了思考,我到底喜欢什么,想要努力去做什么,最终一直到高考进入二本高校,然后陷入了人生最迷茫的时期,倘若不是遇到新书中回忆的那位奇葩学长,假如不是那时有了奋斗理想,那我的人生轨迹一定会和现在完全不同吧。
小D这个10岁女孩倒是给了“理想”一张具体而生动的脸,她说,努力去做自己喜欢的事,还能赚到钱养活自己,并且对社会有贡献——这就是理想。
我被她说服了,所谓“理想”,就是满足眼前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并且还能持续憧憬未来生活,从而自发的产生不懈努力的动力源泉。
这么深究下去,我们这些活到三四十岁了,却总在被生活撵得连滚带爬,因内卷无比焦虑,症结会不会恰恰是,我们忘记了自己的“理想”呢?
我们一直就误把欲望当成理想,把别人的目光和社会的评价当成了理想,而能力和欲望又无法匹配。
没有“我喜欢”这个前提,“我努力”这种方式,“我认同自己创造的价值”这个核心,不满足自己眼前的生活和选择,空望着社会评价体系里那些别人闪闪发光的“理想”,那只会让自己越来越虚弱。
做自己想做和能做的,至于别人怎么说,让别人说去吧。
挣自己能挣到的钱养活自己,并以此为骄傲,至于别人能挣多少钱,让别人骄傲去吧。
这才是“理想”,而不是“空想”啊。
小D从小到大的理想改了不知道多少回,从开垃圾车,到警察、医生、主播、奥特曼设计师,到如今的捡垃圾,我们都没干预过。
每次都是饶有兴趣地听她讲原因,然后能力范围内去提供支持她那个暂时的理想,帮助她去看看了解这个行业背后的故事。
每次她改变了,我们也不评价,仍然是耐心地了解她改变的原因,问问为啥不喜欢了。
这些年,我愈发认识到,家长“少做”总比“瞎做”好。
我们大人的心智经常被世俗定义的“成功”蒙蔽,自己还没想清楚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却总简单粗暴地想把自己的“三观”灌输给孩子。
孩子的心智要比我们更纯粹,如果我们愿意等一等,愿意俯下身,愿意听一听,也许孩子反而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成人的“世俗”。
发布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