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发布违法信息,一旦发现永久封号,欢迎向我们举报!
百科|常识分享
分享各种百科|日常
17常识网 > 餐饮行业新闻资讯 > 百科|常识 >  雨水节气“撞上”史上最大降水量,收好两大祛湿养生法“边吃边按” 一个流传800年的养生动作,比散步还简单!通血管、强骨骼、护腰肾…人人可学


  • 【莆田鞋厂家分类】
  • 【奢侈大牌包包厂家分类】
  • 【潮牌奢侈服饰鞋子厂家分类】
  • 【名表厂家分类】

厂家货源分类区域

雨水节气“撞上”史上最大降水量,收好两大祛湿养生法“边吃边按” 一个流传800年的养生动作,比散步还简单!通血管、强骨骼、护腰肾…人人可学

发布时间:2024-10-15 15:03:55  来源:互联网整理  浏览:   【】【】【

雨水节气“撞上”史上最大降水量,收好两大祛湿养生法“边吃边按” 一个流传800年的养生动作,比散步还简单!通血管、强骨骼、护腰肾…人人可学 

雨水节气“撞上”史上最大降水量,收好两大祛湿养生法“边吃边按”

本文转自:钱江晚报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通讯员 李煦 记者 何丽娜 见习记者 许紫莹

2月19日,我们将迎来今年的第二个节气——雨水。

今年从1月下旬开始,杭州就开启“雨雨雨雨”模式,降水量甚至已跃居有连续气象观测资料以来的历史第一。眼下,马上就要迎来24节气中最湿的节气“雨水”,光听名字已经让人不寒而栗。

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傅大治副主任中医师说,雨水时节,天气变化不定,是全年寒潮出现最多的时节之一,这种乍暖还寒的湿冷天气对人们的健康危害极大。

中医认为,雨水时节降雨量本身就大,加上之前连绵阴雨天气的铺垫,不少病人都表示最近容易疲劳、犯困。这是因为寒湿之邪最易困着脾脏,内外的湿气相合而为病,容易导致脾胃运化功能的损伤。

傅大治表示,雨水和谷雨、小雪、大雪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在雨水节气之后,降雨会大大增加,所以这段时间尤要注意调养脾胃,“脾胃健旺”是养生之本。可适当多吃一些有化湿功效的食物,如健脾祛湿的茯苓、薏米、砂仁等。

这段时间脾胃容易受损,还应注意少吃难以消化的食物,尤其是老年人更应注意,像粽子、年糕等不易消化的食物都应该少吃,以免影响脏腑的正常功能。针对春季阳气初生的特点,要多吃辛甘发散的食物,比如燕麦、南瓜、板栗、红枣、山药等。不宜吃食酸收之味,因为酸味入肝,具收敛之性,不利于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所以像酸菜、山楂等食物应少吃为好。

边吃边按——收好两大祛湿养生法

针对湿寒天气,傅大治医生说,可以采用“食疗+按摩”双管齐下的方式,为自己的健康保驾护航。

食疗方

1.芡实薏米炖鸡脚

材料:芡实30克,薏米20克,鸡脚500克,猪瘦肉150克,生姜3片。

做法:芡实、薏米洗净,稍浸泡;鸡脚洗净;猪瘦肉洗净,不用切。然后一起放进大炖盅,加入冷开水1500毫升(约6碗水量),盖上盅盖,隔水炖3小时,调入适量食盐便可。

功效:强筋健步、补脾祛湿。

2.砂仁陈皮鲫鱼汤

材料:砂仁6克,陈皮10克,鲫鱼300-400克,香菜4棵,生姜3片。

做法:砂仁打碎;陈波浸泡去瓤;芫荽洗净;鲫鱼宰净,置油锅慢火煎至两边微黄。先把陈皮与生姜放进瓦煲内,加入清水2500毫升(约10碗水量),武火煲沸后加入鲫鱼,滚后改为文火煲两小时,加入砂仁稍滚,调入适量香菜及食盐、生油便可。

功效:理气和中、健脾利湿。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按摩法

1.丰隆穴

功效:既能化有形之痰,又能化无形之痰。

取穴方法:位于小腿外侧自犊鼻至外踝尖之间中点,胫骨外缘再向外约两横指处。

按摩手法:先点后揉。即先向下用力点压丰隆约10秒钟后,保持向下的力道,改点为揉,操作约10秒钟,如此反复至少3分钟,再换另外一侧。

2.阴陵泉穴

功效:培补气血、健脾袪湿。

取穴方法:要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取穴姿势,阴陵泉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内侧,膝下胫骨内侧凹陷中。每次按摩50下左右,每天早晚各按摩一次,两腿都要按摩,一般按摩两周就可以看到祛湿的效果。

发布于:北京


一个流传800年的养生动作,比散步还简单!通血管、强骨骼、护腰肾…人人可学

国庆假期,少不了各式美食,酒足饭饱之后,运动自然也要跟上!

有这样一个养生动作,不受时间地点约束,随时随地就能做,不仅操作简单,而且带来的好处更是意想不到的多,它就是——踮脚。

踮脚养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西汉初期的《引书》中就有“敦踵以利胸中”和“敦踵,一敦左,一敦右,三百而已”的记载,其中的“敦踵”即为踮脚跟。此外,800多年前的养生术“八段锦”的最后一式,动作名为“背后七颠百病消”,它就是通过踮脚跟来刺激肾经系统,诱发全身震荡,柔和地按摩五脏六腑,从而达到辅助养生的效果。简单的踮脚,究竟是如何让我们受益全身的?1

常踮脚

身体会收获6大惊喜

1.辅助控血糖

发表在期刊《iScience》上的一项研究发现,多踮脚有助于让体内糖类脂质代谢速度加倍,降低血糖大幅波动,减少胰岛素需求量,对辅助控糖、预防糖尿病都有好处。

2.锻炼肌肉力量

踮脚有助于发展腓肠肌、比目鱼肌等小腿肌群的力量,拉长足底肌肉、韧带。

一方面,这可以帮助提高人的平衡能力,预防跌倒。此外,也有助于增加人体站立、行走、跑跳时的耐受能力,强健体质。

3.辅助保护心血管

踮起脚尖时,双侧小腿后部肌肉会收缩挤压出血液,挤压的血量大致相当于心脏搏动一次,有助于为心肌提供更充足的氧气。

此外,这种心脏的增强工作也可以帮助提高心脏的耐力和效率,促进血液在整个循环系统中的流动,有助于防止血管堵塞,预防血栓的发生。

4.辅助预防静脉曲张

当我们踮脚时,小腿和脚踝周围的肌肉分别会收缩和放松。

一方面,肌肉收缩会压迫附近的血管,将血液从下肢向上提升。此外,肌肉松弛时血管放松也有助于血液流通。

所以踮脚有助于改善下肢的血液循环,降低身患下肢静脉曲张等血管病变的风险。

5.辅助预防骨质疏松

踮脚运动可以通过负重的方式,刺激骨头得到更多的机械应力,从而促进骨骼增加矿物质沉积,使骨质更加密实,有助于预防骨质疏松。

6有助于缓解腰膝疼痛

腰膝疼痛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久坐。太长时间不运动,下半身的气血循环容易受到影响,从而导致腰部、膝部不适。

而每天踮脚是简单又有效的锻炼方式,一方面,它可以有效促进血液循环,让肌肉得到充足的氧气,改善腰膝疲劳。

此外它还可以促进腰部肌肉以及腰部脊椎之间起到良好牵引功效,帮助缓解腰酸背痛。

2

简单踮脚有门道

做对才能全身受益

1.正确踮脚的姿势快收好

①站着踮

身体直立,两臂自然下垂,两脚微拢。

慢慢踮起脚,身体提升到最高时,保持平衡,动作略停两秒。

然后轻轻落下脚跟,在快要接近地面时颠足,让身体产生一个轻微的震动。

【专家提醒】

脚后跟抬起落下的时候要直上直下,使前脚掌均匀受力。若是力量偏一侧,易使踝关节内外两侧受力不均匀,时间久了可能会影响踝关节稳定。

②坐着踮

让膝盖和大腿保持在一个水平线上,用力踮脚尖或勾脚尖,持续1~2秒后再重复动作。

此外也可将书本等物品放在大腿上进行负重练习,自己把控合适的速度即可。

③躺着踮

保持平躺姿势,两腿并拢伸直,脚尖勾起然后再放松,可两脚一起做,也可进行单脚练习。

躺着勾脚尖又称踝泵运动,有助促进血液循环,消退下肢肿胀,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2.踮脚时多加一步,好处翻倍

①踮脚+提肛——助通便防痔疮

站立踮脚时,想象自己在忍大便一样,采用腹式呼吸,即吸气时小腹慢慢向外隆起,同时收缩肛门,让肛门部上提;呼气时缓慢放松肛门,如尿小便状。

这样在锻炼腿部肌肉的同时,还能锻炼骨盆底肌肉,帮助通便、预防痔疮。

②踮脚+脚踝抗阻——帮助预防崴脚

坐在椅子上,用弹力带套在脚的前脚掌,并两手紧握弹力带两端。随后,两手向后拉紧弹力带,然后左脚掌缓慢往下压,做踝关节跖屈抗阻运动,维持10~15秒。两脚轮换,重复上述动作8~10次。

这样简单的抗阻运动能强化脚踝力量,帮助预防经常性的崴脚。

③踮脚+搓腰——护肾强腰膝

首先把双手搓热,然后把温热的手放在腰背部也就是双肾的位置,上下搓动。在搓动时再踮脚,有助于加快血液循环,护肾强腰膝。

3

踮脚注意这4点

以免养身变伤身

1.注意把控踮脚强度

过度运动的时候,踝关节长期处于高压下,可能会引发踝关节韧带损伤、发炎。

因此踮脚应该循序渐进,如果是初学者,建议从较低的强度开始,熟练了再增加强度。

一般来说,每天早晚可以各做一回,初学者可以每回做10次到15次,每次间隔2秒左右。当持续做了一周后,可以适当增加踮脚的次数,比如每回增加到20次。

2.避免不当穿鞋

选择合适的鞋子不仅可以防止运动滑倒,还可以下降缓冲冲击,减少脚踝和足弓的压力,同时减轻腿部膝盖负担,提供额外的稳定性。

因此建议大家在进行踮脚运动的时候,最好穿底部有弹性,防滑的跑步鞋,避免穿如休闲鞋、平板鞋等硬底鞋。

3.避免饱餐后踮脚

刚饱餐一顿以后,我们的肠胃中储存着大量的食物,血液会不断流向肠胃,以帮助消化系统吸收营养物质。

因此,如果吃完饭以后立马做起踮脚运动,容易改变血液分布,增加肠道吸收消化负担,引起消化不良以及肠胃疼痛现象。所以建议至少在饭后1小时后再进行踮脚。

4.这些人群尽量少做

身体不便的孕妇、血压高、骨质疏松患者最好不要进行轻易进行踮脚练习,以免发生意外伤害。

如果要练习也更建议采用坐式或者平躺式较好,站立时则可以扶着窗台、栏杆等稳固物体练习,以免摔倒。

发布于:北京?

责任编辑:
热门阅读排行
© 17常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