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发布违法信息,一旦发现永久封号,欢迎向我们举报!
百科|常识分享
分享各种百科|日常
17常识网 > 餐饮行业新闻资讯 > 百科|常识 >  关于加强新时代济南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措施解读新闻发布图文实录 “国家级技能大师”是怎样炼成的?


  • 【莆田鞋厂家分类】
  • 【奢侈大牌包包厂家分类】
  • 【潮牌奢侈服饰鞋子厂家分类】
  • 【名表厂家分类】

厂家货源分类区域

关于加强新时代济南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措施解读新闻发布图文实录 “国家级技能大师”是怎样炼成的?

发布时间:2024-10-16 12:05:27  来源:互联网整理  浏览:   【】【】【

关于加强新时代济南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措施解读新闻发布图文实录 “国家级技能大师”是怎样炼成的? 

关于加强新时代济南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措施解读新闻发布图文实录

转自:济南发布

济南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主任 赵民

赵民:

各位媒体朋友:

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参加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今天的发布会主要对《关于加强新时代济南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措施》有关情况进行介绍,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出席今天发布会的有: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公务员局局长、市委人才办常务副主任王玉跃;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朱卫华;市总工会党组副书记、副主席、新闻发言人申世平;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志国;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徐磊。

首先,有请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公务员局局长,市委人才办常务副主任王玉跃介绍有关情况。

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公务员局局长、市委人才办常务副主任 王玉跃

王玉跃:

各位媒体朋友:

大家好!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济南人才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近期,市委人才办会同相关单位,按照“小切口、有特色、可量化”目标方向,研究出台了《关于加强新时代济南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下面,我介绍一下《若干措施》的出台背景、主要内容及特点等相关情况。

一、出台背景

人才是强市之要、创新之源、发展之基。近年来,济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大力实施人才强省会战略,深入践行“天下泉城聚天下英才”工作理念,着力打造“天下泉城、人来无忧”全生命周期人才服务体系,推出“我在济南刚刚好”城市引才宣言,动态优化提升人才政策“双30条”,持续打造“一节一赛,一会一礼,一刊一行”招才引智工作体系,形成了“近悦远来”的良好人才生态。目前,全市人才资源总量突破281万,2023年新增青年人才超过16万人,位居山东省首位,济南连续两年获评“中国年度最佳引才城市”,济南正在成为青年才俊汇聚之地、四海英才逐梦之城。

技能人才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撑实体经济、推动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济南工业门类齐全、产业体系完备,特别是近年来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空天信息等新兴产业加速壮大,更加需要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市委人才办会同市人社局、市教育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总工会等单位,成立文件起草专班,认真学习中央和省有关文件精神,赴外地学习了相关经验做法,广泛征求了有关驻济高职院校、重点企业、专家人才意见建议。在此基础上,对全市现有技能人才政策全面梳理,结合我市发展实际适度创新,形成了《若干措施》。

二、主要内容及特点

《若干措施》围绕高技能人才引进、培育、评价、激励等主要环节,提出实施“职业教育固本强基”、“技能培训提质增效”、“技能工匠选培引育”、“工程师队伍增量扩容”、“技能人才评价创新”、“技能人才多元激励”六大行动,共22条具体举措。在政策制定中,主要做到“四个注重”。

一是注重系统集成、强化部门联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工程,《若干措施》制定过程中,我们对分布在全市各部门的技能人才政策全面梳理、系统整合,打造涵盖高技能人才引进、培育、评价、激励等于一体的全链条政策支持体系。《若干措施》集成度高、涉及面广,为更好推动文件落实落地,我们将同步构建市委人才办统筹协调,人社部门组织实施、有关部门各司其职、行业企业和社会各方广泛参与的高技能人才工作机制,进一步凝聚工作合力,加强政策协同落实,深入推进全市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二是注重问题导向、强化改革创新。《若干措施》聚焦制约技能人才发展的堵点痛点,以体制机制改革为抓手,从打通技能人才学习成长通道、深化技能人才评价改革等方面,提出若干创新举措,让一技之长者有事业舞台、有上升通道。比如,提出开展“技能+学历”技工教育改革,打造技能人才立体式发展通道;支持驻济高职院校面向本校学生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加大技术技能复合型人才培养力度;在数字、建筑等领域相关龙头企业探索开展“一试双证”试点,实现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互通、互认、互信。

三是注重紧扣产业、强化靶向支持。《若干措施》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与加快推动工业强市、服务全市重点产业发展、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紧密结合,推动形成产业集聚技能人才、技能人才引领产业发展的良好局面。比如,提出实施“职业教育固本强基行动”,通过打造“五位一体”协同育人模式、支持企业与驻济高校联合建设现代产业学院等,进一步提升技能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匹配度;提出实施“工程师队伍增量扩容行动”,紧密对接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空天信息等全市重点产业,加大现场工程师、数字技术工程师、海外工程师等引进培养力度,在关键领域提前布局人才储备。

四是注重聚焦一线、强化激励引导。技能人才扎根一线,成才之路并非坦途,需要予以大力支持、精心呵护,让他们出力也“出彩”、实干也“实惠”、有为也“有位”。《若干措施》制定过程中,我们坚持技能价值激励导向,提出了开展技能人才疗休养、组织技能人才典型代表宣讲先进事迹、符合条件的技能大赛成绩合格者可直接晋升为高技能人才等一系列举措,进一步增强技能人才的社会认可度和技能荣誉感,让“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蔚然成风。

奋斗铸就梦想,技能点亮未来。我们将以《若干措施》出台为契机,加快制定相关实施细则,持续完善政策举措,不断健全服务体系,着力优化成长环境,让每一位劳动者都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凡业绩、书写奋斗篇章、演绎出彩人生。

赵民:

感谢王部长的介绍。下面进入提问环节,请大家围绕今天发布会的主题进行提问,提问前请先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请提问。

凤凰网山东记者:

我们注意到,本次《若干措施》围绕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很多针对性强、含金量高的创新举措,请问下一步将重点做好哪些工作?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 朱卫华

朱卫华: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随着我市四大主导支柱产业链式集群规模化发展崛起成势,高能级的产业发展释放出大量人才需求,需要更多的技能人才特别是高素质技能人才作支撑。可以说,进一步加大技能人才培养力度,不断壮大技能劳动者队伍,既是当务之急,也是长远之计。为此,在《若干措施》制定中,我们重点围绕培养、成长、评价、服务四个方面,对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相关举措进行了强化。

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聚焦“赋能聚力”,突出服务发展导向,强化政企社协同、产教训融合。一方面,注重健全完善培养体系。支持龙头链主企业联合技工院校、培训机构、评价机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等,打造“五位一体”协同育人模式,为上下游企业精准化、规模化培育高技能人才;探索建立“技工教育联盟”,推动全市技工教育办学水平整体提升;积极探索“技能+学历”技工教育改革,打通技工教育学生成长发展通道;将工程师队伍纳入培养体系,特别是加大数字技术工程师引育力度。另一方面,注重聚合统筹培养资源。在建设现代产业学院和公共实训基地基础上,围绕焊接、材料加工等小切口细分技术领域,建设高技能人才特色培训基地,培养急需紧缺人才;依托职业院校、培训机构等阵地平台,开发上线“技能培训地图”,实现培训网络广覆盖。

高技能人才成长方面:聚焦“架梯搭台”,推动高技能人才成长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一方面,强化领军型高技能人才引育。每年遴选20名左右“海右计划”产业技能领军人才,给予最高100万元综合资助;每年在院校、企业一线选拔20名“海右技术技能大师”,给予每人2万元一次性津贴。对全职引进或本土培养的世界技能大赛金牌获得者、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等,给予最高200万元奖励,进一步释放“头雁效应”,带动行业技能水平整体提升。另一方面,强化高能级大师工作室建设。支持技能带头人组建团队开展技术创新、攻关、带徒,推动技能创新成果加速推广与传承,力争每年新建30个市级“技能(技术)大师工作室”。同时,进一步打造“技耀泉城”海右技能人才大赛品牌,完善“竞赛比拼+晋升等级”的职业技能发展路径,推动以赛促学、以赛促训。

高技能人才评价方面:聚焦“释放活力”,发挥好评价“指挥棒”作用,不拘一格评价选拔人才。一方面,畅通职业发展通道。鼓励高技能人才参评特级技师、首席技师,对高技能人才评价标杆企业给予10万元一次性补助资金;鼓励高职院校学生考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加大技术技能复合型人才储备。另一方面,打破技能评价壁垒。成立评价机构联盟,统一评价流程、标准、质量,在数字、建筑领域探索开展“一试双证”试点,推动评价结果互通、互认、互信。

高技能人才服务方面:聚焦“营造生态”,以优质的服务尊才爱才、以优良的环境留才安才。一方面,鼓励技能人才来济留济就业创业。为符合条件的技工院校毕业生积极提供创业担保贷款、灵活就业社保补贴、创业补贴等政策,入驻市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的企业(项目),享受为期3年的房租全免政策。另一方面,大力营造崇尚技能良好氛围。探索为优秀领军高技能人才的配偶及未成年人子女提供“泉城人才服务金卡附属卡”,享受交通出行、旅游健身等绿色通道服务;加大技能人才先进典型宣传力度,定期开展优秀事迹宣讲,进一步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

下一步,我们将加快推进《若干措施》落实落地,让更多高素质技能人才竞相涌现,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技能人才支撑。

我就回答这些,谢谢大家!

山东广播电视台记者:

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的重要路径,请问在这方面,教育部门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王志国

王志国:

近年来,我们聚焦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持续深化育人方式,推动办学模式改革,积极探索我市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新路径,多项工作走在全省前列。我市现有职业院校77所,其中,高校14所、中职学校63所,截至目前,共有在校生32.4万人,济南市获评首批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2021年、2023年两次被省政府评为职业教育改革成效明显的市。在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和支持区域经济发展上,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坚持以产业需求设置专业。聚焦全市重点产业,建立专业准入、评估、预警和动态调整机制,积极增设面向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的紧缺专业,突出绿色技能、数字技能培养,建设一批扎根一线、服务精准、成果显著的品牌专业。先后更新专业点284个,开设61个专业类、1095个专业点,基本覆盖各个产业门类。建有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专业1个、国家骨干专业30个、省级骨干专业36个、省级中职特色化专业23个,五年制高职教育、中职“3+2”“3+4”和高职“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专业点达到137个。

二是坚持以企业需求培育人才。坚持招生、就业一体谋划,与本地龙头企业合作,建设产业学院、企业学院,推行现代学徒制、订单培养、委托培养,基本做到招生即招工、毕业即就业。2023年,市属职业院校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国家级技能大赛获奖44项、省级技能大赛获奖201项,成绩居全省前列。我市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一线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毕业生,职业教育已成为支撑中小企业集聚发展、产业迈向中高端、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的重要支撑。

三是坚持以产教融合赋能发展。加强产教融合共同体和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采取行业指导、校企牵头、多元参与、实体化运行的模式,组建15个产教融合共同体、5个市域产教联合体,其中,1个入围教育部市域产教联合体,4个入围省级产教联合体,数量位居全省首位。市属高校14个项目入选省教育厅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其中3个项目入选教育部首批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全市培育产教融合项目150个,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49个,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

近期,我们还将以第七届中国(济南)新动能创新创业大赛为契机,举办产业技能人才特色赛道,请大家持续关注。

新黄河记者:

高技能人才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请问在推动产才融合发展方面,市工信局都有哪些考虑和举措?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徐磊

徐磊:

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这个问题我来回答。近年来,我们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和数字经济引领战略,持续壮大主导产业,大力培育优势企业,深化产才融合发展,厚植高技能人才成长沃土,形成了主导支柱产业与优秀人才“双向奔赴”的良好局面。

一是聚力建强产业吸引人才。聚焦建强“4+10”产业体系,构建起“1+N”工业强市政策体系,强力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大数据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等四大主导产业规模持续壮大,“四新”经济占比达到40.5%,数字经济综合实力居全国前列。通过若干措施,我们持续发挥主导产业集聚度高、人才吸引力强的优势,重点引育一批高素质技能工匠、高水平数字技术工程师等高技能人才。

二是聚力培优企业用好人才。聚焦做优做强骨干企业,深入实施企业梯度培育工程,目前,我市专精特新、瞪羚、单项冠军等各类优质企业总数突破8000家,居全省首位;累计承担5969项山东省技术创新项目,约占全省的1/3。通过若干措施,我们进一步支持高技能人才发挥一技之长、推动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三是聚力产才融合培育人才。聚焦以产聚才、以才促产,推动产才深度融合,在全省率先开展市级公共实训基地认定,目前已认定市级及以上公共实训基地61家,拥有实训指导师1700余人,围绕先进制造业和数字经济领域每年培育高技能人才10万余人。通过若干措施,我们持续支持企业、院校、协会等联合开展实习实训、技能提升行动,培育更多适应我市产业发展的高技能人才。

下一步,我们将加强部门联动,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着力建强技能高超、结构合理、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队伍,为工业强市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加强工匠人才选培引育是推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请问在弘扬工匠精神、培育工匠人才方面,工会部门有哪些工作思路和举措?

市总工会党组副书记、副主席、新闻发言人 申世平

申世平: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近年来,市总工会立足自身职责,积极探索工匠人才选培引育全链条工作机制,重点在“培养培育”“服务保障”“示范引领”“营造氛围”四个方面发力,不断激发技能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一是加大培养培育力度。市总工会紧紧围绕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大力建设工匠学院、广泛开展创新创效竞赛活动,每年培育5名“济南大工匠”、30名“济南工匠”,分别给予每人5万元、1万元的资助资金,并将“济南工匠”纳入市级劳模疗休养范围,为加快建设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夯实基础。

二是完善服务保障体系。前期,市总工会联合多部门出台了《关于深化“济南工匠”建设工程的意见》,将“济南大工匠”“济南工匠”分别纳入全市D类、E类高层次人才目录。在今年人才政策“双30条”(2024版)中,也将济南工匠纳入到了高技能人才支持政策,为工匠人才提供住房保障、子女入学、医疗保健、交通出行等优质服务,让他们既有“面子”又有“里子”。

三是强化示范引领带动。目前,我们共打造市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90个,已然成为技能人才成长的“大课堂”、技术创新的“孵化器”、解决难题的“攻关站”。《若干措施》中,我们提出每年择优建设10家市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给予每个创新工作室5万元创新资助资金,不断厚植工匠人才成长的沃土。

四是营造浓厚社会氛围。我们通过举办“济南工匠”发布仪式,出版发行济南劳模工匠丛书《从平凡到卓越》,开展“劳模工匠进校园”等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等,营造尊重工匠、学习工匠、争当工匠社会风尚,让技能工匠人才成为闪耀的“明星”,鼓励引导年轻人选择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下一步,市总工会将用工会“娘家人”的真情和实际行动,汇聚各行各业“能工巧匠”的智慧和力量,为深入实施人才强省会战略贡献工会力量。

关于这个问题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赵民:

天下泉城聚天下英才。济南是一座重才敬才的城市,不唯地域引人才、不问出身评人才、不拘一格用人才、不遗余力为人才,始终以开放心态和宽广胸襟,汇四海英才,纳八方贤士。靠技能成才、以技能报国,舞台宽广、机遇无限。我们期盼,未来一定会涌现更多高素质技能人才,在海右名城书写出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精彩篇章,为强省会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感谢各位发布人,也谢谢各位记者朋友的光临。


“国家级技能大师”是怎样炼成的?

除了增加舒适度、多一些造型,衣服还能做出“花”来吗?在传统棉纺织企业工作16年后,2017年,马晓飞的观念被彻底颠覆了。

1996年,学习会计的马晓飞大学毕业后,在安徽、浙江等地打了几年工,2001年,他回到老家安徽省阜阳市界首市,入职安徽三宝棉纺针织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徽三宝公司)。

马晓飞在车间查看生产情况。岳阿亮摄

当时的安徽三宝公司,还是一家传统棉纺织企业,作为公司第一个大学生,马晓飞很受重视,一人挑起会计、办公室主任等多个岗位。也正是这种多岗位锻炼,让他深刻意识到传统棉纺织企业转型的紧迫性。

“公司最早的业务是纺纱、织布、床上用品生产,刚开始还行。2008年以后,市场上的产品同质化越来越严重,公司发展越来越艰难,不转型不行了。”马晓飞介绍,2012年起,公司开始经历痛苦转型,但始终找不到方向,于是向界首市委、市政府求助。

马晓飞(右)在实验室内与同事分析试验结果。岳阿亮摄

2017年,界首市举行院士专家界首行活动。活动中,安徽三宝公司结识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俞建勇,并用热情和真诚取得了院士青睐,建立新材料方向的产学研合作。同年8月,公司成功设立院士工作站。

合作之初,院士团队在企业讲了一堂课,让马晓飞大开眼界。原来棉纺织的材料不是只有棉麻、涤纶,充满高科技的新材料,不但能用来做床上用品和衣服,还可以应用于航空航天、医疗器械等高端领域。

马晓飞(右)跟同事在讨论生产细节。岳阿亮摄

此后,马晓飞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坚定支持者。但是,让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走上生产线,并不容易。

“大学实验室恒温恒湿,新材料可能只有一张纸大小。但在生产车间,湿度、温度变化很大,如果做成3米宽、10米长,各种指标、性能该如何保持一致?就要进行重复试验。”院士工作站设立后,马晓飞成为安徽三宝公司的技术研发部主任。

一遍遍试验,看起来是“简单的事情重复做”,但身处其中,才知道有多么煎熬,特别是几十次、上百次试验,都无法完全符合标准。

安徽三宝公司生产现场。人民网记者 韩震震摄

“有的团队成员都离职了,觉得不可能实现,但他坚信一定可以。他说实验室里能成功,就说明新材料可以做出来,生产车间做不出,肯定是配方、工艺需要调整。”安徽三宝公司副总经理、生产厂长荣小瑛说,在最困难的时候,马晓飞成了大家的主心骨。

马晓飞带着大家研发新的生产设备,调整材料配方,摸索工艺流程,甚至是设备要保持多少温度,都要仔细分析研究。

在反复进行生产试验的同时,他还在不断钻研学习,“必须得学,否则跟专业人士讨论生产细节,都听不懂人家说啥。”

边学习边试验边研究,功夫不负有心人,2017年以来,在马晓飞跟同事们的努力下,安徽三宝公司完成了4项功能性纺织新材料的成果转化。其中,马晓飞参与研发的仿鹅绒结构高保暖絮片,填补了国内空白,曾作为防寒服的填充物,亮相2022年北京冬奥会。

安徽三宝公司的创新产品。人民网记者 韩震震摄

在科技创新的支撑下,安徽三宝公司转型升级为功能性纺织新材料企业,年产值从不足千万跃升至上亿元。

7年多的努力付出,马晓飞也收获很多,其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国家重点项目7项,参与省级项目11项,获得国家专利153项,其中发明专利81项,被评为全国技术能手、安徽省技术领军人才、安徽省江淮杰出工匠等。2023年,马晓飞技能大师工作室被评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责任编辑:
热门阅读排行
© 17常识网